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发布日期:2018-05-25 15:24:00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   

(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们一直很自满。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

       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气象厅官员说由于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三、救灾工作的进展过程——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大合作

(一)救灾合作无国界,全球齐动员

       面对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属空前。

       海啸灾难一出现,联合国马上作出反应。联合国有关部门于海啸发生当天在雅加达紧急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灾难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的损失和所需救援物资情况。联合国秘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正在向遭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派遣灾害评估和救灾协调工作组,以帮助各国开展救授工作。联合国官员表示,用于受灾国的花费将超过50亿美元。这次灾害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联合国开展全球急难事件救助协调作业50年来影响最大的天灾。

       中国作为受灾国家的友好邻邦,迅速展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次日就宣布援助260万美元(约合2163万人民币)。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承诺向受灾国增加605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援助,并积极减免有关受灾国家到期政府债务。中国政府免除斯里兰卡全部到期政府间债务。中国社会各界也自发为灾区捐款超过1210万美元(约合1亿人民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捐款逾6250万美元(约合5亿港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向灾区派出救援队。截至2005年1月7日,中国政府和民间援助已累计遍1.33亿美元(约合11亿人民币)。而且民间的捐款额还在继续上升。截至1月29日,中国对灾区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数批救灾物资运抵有关国家。此外,中国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受灾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及救援队。中国政府又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国际和地区合作,并倡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

       欧盟对印尼海啸救灾给予充分关注。欧盟于海啸发生当天批准300万欧元的援助。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均向班达亚齐派遣了救援人员或军队。其中,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他们将重型卡车、铲车等大型设备直接空运到灾区,甚至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空投点,大大提高了救灾物资的运送速度。截至2004年12月19日,英国承诺提供1500万英镑(约合2890万美元)的援助。

    美国在海啸发生后也作出反应。布什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救援行动,努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受到损害的形象。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海啸发生后,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向遭受海啸灾难地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12月28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时媒体表示,美国将向遭受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再追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此次更是倾囊相助。只有四艘登陆舰的新加坡,除一艘在波斯湾执行任务外,其余三艘全部开赴印尼,充当搜索和救援直升机的平台。

       此外,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伍。每个国家的救援队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救冶工作。“合作”已经成为在救灾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

(二)灾难反思意义深,共谋安全

       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关于预防、救灾、重建、合作等会议,共商国际抗灾预警应急大体系的构建。从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再到泰国的普吉岛部长会议,国际社会对灾难已有清醒认识,提出厂—系列建立区域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

       2005年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加雅加达亚洲海啸灾难国际峰会,并以联合国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正式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指挥和领导责任。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就救灾和重建工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七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加快重建工作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为主导的援助计划。

       2005年1月14日,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毛里求斯闭幕、会议通过了《毛里求斯宣言》。宣言特别指出,应该尽快在印度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防止类似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情重演。此次会议共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6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共有各国代表2000多人,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团体代表和记者与会。 

       2005年1月24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性灾难早期预警系统,以减轻各种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这个国际早期预警将由联合国主导实施,建成后将整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诸多机构的相关功能,为各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加强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早做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在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表示,愿意为国际早期预警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5年1月16日,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和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会议总结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重点围绕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提高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亚洲区域地震合同,为地震海啸提供早期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井就下一步的联合行动方案达成共识。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1月6日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倡议召开的。

[案例分析] 

(一)灾难本来可以减低,甚至可以避免

       灾难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灾难意识的匮乏。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沿岸各国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也缺少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凤毛麟角。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降低了防范意识。

       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应的指导。政府应该指导居住在海边的国民在发生地震后离开海边。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居民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了。帕森说:“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沿岸的人都受到相关指导,而这次海啸侵袭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科学家指出,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面对这场天灾,媒体尖锐地指出:在印度洋海域,没有完善的海洋安全预警机制尤其是海洋地震预警系统和减灾系统,令印度洋沿岸各国疏于防范,灾难发生后手足无措,这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向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有海啸预警机制或潮汐检测系统,大多数遇难者都可以被挽救。以今日的技术,地震的发生虽尚不能准确预报,但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测出,海啸的发生也可察知。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所指出,在印度洋地区,这次灾难凸显印度洋预警系统的缺乏。 

(二)此次应对灾难的成功之处

       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是此次救灾工作的重要成功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今天,印度洋海啸已不是某一国或几国的灾祸,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全人类浩劫。灾难的国际性直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全面关注,与之相对应,国际经济救援机制迅速启动。联合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救援活动,在国际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世界各国的救援也体现了空前的团结。

       此次海啸之难,不论是海啸破坏与影响的范围之广,还是国际传媒报道的空前密集;不论是各国对此反应的迅速与广泛,还是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在救灾中所体现出的天下一家、有难同当精神,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军人和医护人员奋战在灾区,都证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面临共同的威胁,合作的需要显而易见;同时,在处理问题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和矛盾,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也是国际合作的作用所在。通过国家之间的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援助技术,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促进了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三)应对危机的启示

  1、危机的预警预防以及救援,国际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作与协调。现在全球还不能真正做到早预警、早防范,有效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国际问的联合危机处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应尽快联合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形成一个全天候、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应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支持尽快建立全球统一的预警系统,在充分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本地区的预警机制,充分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尽早发挥减灾实效。三是支持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预警能力建设,国际社会应加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合作,从根本上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2、应加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预警应急体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完善的预警应急体系应当包括统一的协调机构、全面的信息平台、灵敏的应急机制以及专业的科研队伍。

       第一,建立一个“国际灾害预警应急协调管理机构”。有专家建议,可以成立“联合国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中心”,作为世界级防灾减灾工作的最高司令部和神经中枢,由其负责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国际预警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协调世界各国联合监控防治自然灾害。

       第二,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平台。要在全球范田内来进行危机信息管理,就应充分调动国际上现有的大量防灾减灾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力量,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实时共享的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及时捕捉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自然灾害的先兆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及时预警。

       第三,建设—个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全球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科学可靠,高效运转的预警应急机制,可以在发生重大灾害时以最短的时间,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干家万户,并组织人们迅速撤离。

       第四,联合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力量,集中攻克灾害监控防治工作中的科学难题。

3、应加强全民防灾意识教育

       防灾意识是人类必须长期树立的非常重要的安全意识之一。有了防灾意识,人们才会积极地去研究自然灾害,未雨绸缪。防灾意识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灾害发生后以教训的方式产生;一种是借前车之鉴加强教育宣传。这就要求人们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并用这种意识去进行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这次海啸之所以伤亡惨重,与当地居民缺乏对海啸的了解和防灾避险知识有关。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高度重视全民防灾减灾指导,在各级、村镇、杜区,将防灾减灾知识列入教育内容,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灾害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公共课 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lw_ggk/16073.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5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   

(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们一直很自满。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

       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气象厅官员说由于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三、救灾工作的进展过程——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大合作

(一)救灾合作无国界,全球齐动员

       面对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属空前。

       海啸灾难一出现,联合国马上作出反应。联合国有关部门于海啸发生当天在雅加达紧急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灾难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的损失和所需救援物资情况。联合国秘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正在向遭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派遣灾害评估和救灾协调工作组,以帮助各国开展救授工作。联合国官员表示,用于受灾国的花费将超过50亿美元。这次灾害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联合国开展全球急难事件救助协调作业50年来影响最大的天灾。

       中国作为受灾国家的友好邻邦,迅速展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次日就宣布援助260万美元(约合2163万人民币)。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承诺向受灾国增加605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援助,并积极减免有关受灾国家到期政府债务。中国政府免除斯里兰卡全部到期政府间债务。中国社会各界也自发为灾区捐款超过1210万美元(约合1亿人民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捐款逾6250万美元(约合5亿港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向灾区派出救援队。截至2005年1月7日,中国政府和民间援助已累计遍1.33亿美元(约合11亿人民币)。而且民间的捐款额还在继续上升。截至1月29日,中国对灾区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数批救灾物资运抵有关国家。此外,中国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受灾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及救援队。中国政府又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国际和地区合作,并倡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

       欧盟对印尼海啸救灾给予充分关注。欧盟于海啸发生当天批准300万欧元的援助。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均向班达亚齐派遣了救援人员或军队。其中,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他们将重型卡车、铲车等大型设备直接空运到灾区,甚至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空投点,大大提高了救灾物资的运送速度。截至2004年12月19日,英国承诺提供1500万英镑(约合2890万美元)的援助。

    美国在海啸发生后也作出反应。布什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救援行动,努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受到损害的形象。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海啸发生后,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向遭受海啸灾难地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12月28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时媒体表示,美国将向遭受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再追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此次更是倾囊相助。只有四艘登陆舰的新加坡,除一艘在波斯湾执行任务外,其余三艘全部开赴印尼,充当搜索和救援直升机的平台。

       此外,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伍。每个国家的救援队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救冶工作。“合作”已经成为在救灾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

(二)灾难反思意义深,共谋安全

       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关于预防、救灾、重建、合作等会议,共商国际抗灾预警应急大体系的构建。从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再到泰国的普吉岛部长会议,国际社会对灾难已有清醒认识,提出厂—系列建立区域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

       2005年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加雅加达亚洲海啸灾难国际峰会,并以联合国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正式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指挥和领导责任。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就救灾和重建工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七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加快重建工作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为主导的援助计划。

       2005年1月14日,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毛里求斯闭幕、会议通过了《毛里求斯宣言》。宣言特别指出,应该尽快在印度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防止类似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情重演。此次会议共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6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共有各国代表2000多人,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团体代表和记者与会。 

       2005年1月24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性灾难早期预警系统,以减轻各种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这个国际早期预警将由联合国主导实施,建成后将整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诸多机构的相关功能,为各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加强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早做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在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表示,愿意为国际早期预警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5年1月16日,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和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会议总结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重点围绕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提高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亚洲区域地震合同,为地震海啸提供早期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井就下一步的联合行动方案达成共识。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1月6日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倡议召开的。

[案例分析] 

(一)灾难本来可以减低,甚至可以避免

       灾难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灾难意识的匮乏。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沿岸各国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也缺少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凤毛麟角。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降低了防范意识。

       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应的指导。政府应该指导居住在海边的国民在发生地震后离开海边。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居民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了。帕森说:“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沿岸的人都受到相关指导,而这次海啸侵袭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科学家指出,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面对这场天灾,媒体尖锐地指出:在印度洋海域,没有完善的海洋安全预警机制尤其是海洋地震预警系统和减灾系统,令印度洋沿岸各国疏于防范,灾难发生后手足无措,这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向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有海啸预警机制或潮汐检测系统,大多数遇难者都可以被挽救。以今日的技术,地震的发生虽尚不能准确预报,但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测出,海啸的发生也可察知。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所指出,在印度洋地区,这次灾难凸显印度洋预警系统的缺乏。 

(二)此次应对灾难的成功之处

       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是此次救灾工作的重要成功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今天,印度洋海啸已不是某一国或几国的灾祸,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全人类浩劫。灾难的国际性直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全面关注,与之相对应,国际经济救援机制迅速启动。联合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救援活动,在国际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世界各国的救援也体现了空前的团结。

       此次海啸之难,不论是海啸破坏与影响的范围之广,还是国际传媒报道的空前密集;不论是各国对此反应的迅速与广泛,还是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在救灾中所体现出的天下一家、有难同当精神,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军人和医护人员奋战在灾区,都证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面临共同的威胁,合作的需要显而易见;同时,在处理问题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和矛盾,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也是国际合作的作用所在。通过国家之间的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援助技术,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促进了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三)应对危机的启示

  1、危机的预警预防以及救援,国际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作与协调。现在全球还不能真正做到早预警、早防范,有效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国际问的联合危机处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应尽快联合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形成一个全天候、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应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支持尽快建立全球统一的预警系统,在充分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本地区的预警机制,充分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尽早发挥减灾实效。三是支持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预警能力建设,国际社会应加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合作,从根本上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2、应加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预警应急体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完善的预警应急体系应当包括统一的协调机构、全面的信息平台、灵敏的应急机制以及专业的科研队伍。

       第一,建立一个“国际灾害预警应急协调管理机构”。有专家建议,可以成立“联合国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中心”,作为世界级防灾减灾工作的最高司令部和神经中枢,由其负责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国际预警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协调世界各国联合监控防治自然灾害。

       第二,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平台。要在全球范田内来进行危机信息管理,就应充分调动国际上现有的大量防灾减灾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力量,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实时共享的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及时捕捉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自然灾害的先兆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及时预警。

       第三,建设—个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全球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科学可靠,高效运转的预警应急机制,可以在发生重大灾害时以最短的时间,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干家万户,并组织人们迅速撤离。

       第四,联合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力量,集中攻克灾害监控防治工作中的科学难题。

3、应加强全民防灾意识教育

       防灾意识是人类必须长期树立的非常重要的安全意识之一。有了防灾意识,人们才会积极地去研究自然灾害,未雨绸缪。防灾意识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灾害发生后以教训的方式产生;一种是借前车之鉴加强教育宣传。这就要求人们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并用这种意识去进行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这次海啸之所以伤亡惨重,与当地居民缺乏对海啸的了解和防灾避险知识有关。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高度重视全民防灾减灾指导,在各级、村镇、杜区,将防灾减灾知识列入教育内容,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灾害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