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二十七

发布日期:2018-05-23 05:46:21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最早出现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再发展到控制论模式,发展到最高层次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与特点 局限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他显然看到了要素和环节的差别,把它们区分开来。但只是对5W模式的孤立性略有改变,直线性则没变。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申农—韦弗模式   媒介:模式中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讯息: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噪音: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优点: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
  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
  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馈机能;
  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
  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奥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在传播过程中的四要素变成为六个: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外部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而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赖利夫妇
   
  
  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三种: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次属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隶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足: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马莱茨克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他把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四部分。强调媒介形象影响受传者对传播的态度,而媒介的特征又受传播内容的影响。 
  1.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二十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xxbj/1726.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二十七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最早出现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再发展到控制论模式,发展到最高层次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与特点 局限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他显然看到了要素和环节的差别,把它们区分开来。但只是对5W模式的孤立性略有改变,直线性则没变。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申农—韦弗模式   媒介:模式中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讯息: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噪音: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优点: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
  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
  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馈机能;
  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
  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奥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在传播过程中的四要素变成为六个: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外部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而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赖利夫妇
   
  
  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三种: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次属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隶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足: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马莱茨克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他把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四部分。强调媒介形象影响受传者对传播的态度,而媒介的特征又受传播内容的影响。 
  1.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