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七

发布日期:2018-05-23 05:46:28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

  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6 、论优美的特征:

  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

  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如: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接,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⑶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⑷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9 、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结合实际说明)

  答: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⑴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受到美。⑵品。“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⑶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0、评述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认为,什么是“关系”呢?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质而言,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二是一种理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由这三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再者,美离不开关系,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11、论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答: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简答题:

  1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逻辑起点及主要观点?

  答:起点:立足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观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答:我们在探求美的本质问题时,就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发挥、提高和丰富。

  5 、美是多层累的实创的基本含义?

  答:含义是: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和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不及分析和推力,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6 、美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答: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不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 、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

  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们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为无有。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xxbj/1932.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七》的文章
nav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七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

  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6 、论优美的特征:

  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

  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如: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接,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⑶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⑷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9 、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结合实际说明)

  答: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⑴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受到美。⑵品。“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⑶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0、评述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认为,什么是“关系”呢?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质而言,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二是一种理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由这三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再者,美离不开关系,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11、论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答: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简答题:

  1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逻辑起点及主要观点?

  答:起点:立足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观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答:我们在探求美的本质问题时,就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发挥、提高和丰富。

  5 、美是多层累的实创的基本含义?

  答:含义是: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和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不及分析和推力,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6 、美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答: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不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 、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

  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们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为无有。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