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自考当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发布日期:2018-05-23 05:46:49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王蒙,著有中国短篇小 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4.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

  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红旗谱

  作者:梁斌,原名梁维周,著有长篇小说《红旗谱》及诗书的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等。

  1.分析《红旗谱》是怎样描写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

  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2.分析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3.《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此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第二,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每每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常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百合花

  作者:茹志鹃,著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等。

  1.简析《百合花》的主题

  《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

  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

  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

  我的第一个上级

  作者:马烽,原名马书铭,著有小说集《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1.分析老田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基层领导干部老田的艺术形象。这是现代战争平时看似性格古怪,动作疲沓,但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出英雄本色的人物。

  2.分析《我的第一个上级》在塑造人物中所采用的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先抑。竭力写老田的性格古怪,动作疲沓。后扬。听到三岔河发洪时,他像变了一个人。对比手法,就是老田性格的前后对比。这和欲扬先抑手法是一致的。作者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我”进行对比。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揭示出人物个性的内在统一:老田表面上所有的缺点都只是他光荣的革命经历的特殊反映。

  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作用,一是加强人物的光彩。二是使小说具有戏剧效果。

  3.简析《我的第一个上级》所体现的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反映了建国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的创作流派特点: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比较浓厚的“土”气,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语言中略带一丝幽默味。

  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玉卿嫂》、《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孽子》等。《游园惊梦》发表于1966年。

  1.简答《游园惊梦》的主题意蕴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在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塑造了蓝田玉等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觉。

  2.分析《游园惊梦》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

  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表现出小说的现代派特征。细腻的心理描写,也较多表现了西方小说的手法特点,而性格化的对白等,则较多地体现了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手法。因此,这是一篇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文现代派小说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的作品。

  3.分析《游园惊梦》中“戏剧穿插法”的运用对展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心理、突出悲剧主题的作用。

  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陈奂生上城

  作者:高晓声,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高晓声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等。

  1.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意义

  陈奂生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和思绪中,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小说最后点出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譬解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

  2.分析《陈奂生上城》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的描叙,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刻画了他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3.简析《陈奂生上城》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的风格特色

  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鲁

  作者:宗 ,女,原名冯钟 .著有短篇小说《红豆》和散文集《丁香结》等。作品求诚求雅,文字精美,讲究氛围和意境,含蓄蕴藉。

  1.简析《鲁鲁》的主题

  《鲁鲁》通过对抗战期间童年生活的回忆,围绕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描绘了小狗与主人特别是小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悲欢离合,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与人之间美好怀古的呼唤,和对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2.分析《鲁鲁》是如何营造悲剧气氛以表现主题的。

  作品的悲剧气氛,主要是通过鲁鲁两次丧家之难的描写。以鲁鲁第一次丧家后的悲吠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后的悲吠结束,首尾呼应,使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而结尾的鲁鲁在大瀑布前哀号,匠心独运,使小说留有强大的余波。

  3.分析《鲁鲁》是怎样采用拟人手法刻画形象以表现主题的。

  《鲁鲁》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小说。别具一格在于以小狗为作品的主人公;对小狗作拟人化描绘;写的是狗和人的关系,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对人性、对人与人间美好感情的呼唤。这里,很关键的是对狗的人格化描述。

  4.简答《鲁鲁》的“诚”与“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鲁鲁》具有“诚”与“雅”完满的结合的艺术特色。“诚”就是“真”。一是感情的真,二是描叙的真。虽用拟人化手法,但自然真切,几乎不着痕迹。“雅”指的是文字的雅洁,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中注意调节。

  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作者:冯骥才,著有中篇小说《啊!》、《神鞭》、《三寸金莲》及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1.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主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对身高成反常的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2.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裁缝老婆”形象的思想意义及其在作品中的结构功能。

  在团结大楼的居民中,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裁缝老婆的形象,对她的自私、嫉妒和无聊的窥视癖心理,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含蓄的讥讽。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民族大灾难的社会基础,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悲剧角色。另外,她在作品中还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是小说所采用的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

  3.分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叙述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点及其效果。

  小说并没有从正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心理,而是用团结大楼居民在外在视角展开叙述,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通篇显示了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以一把雨伞贯串始终,含蓄蕴藏,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哦,香雪

  作者:铁凝,女,著有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等。

  1.简析《哦,香雪》的主题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2.分析香雪的性格心理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3.简析《哦,香雪》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藏的艺术境界的风格特色

  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主要是在小说后半部分:香雪从西山口步行三十里回台儿沟。小说以香雪的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香雪沿山间铁路轨道回台儿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

  4.分析《哦,香雪》的精巧构思

  小说的艺术构思精巧,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写“一分钟”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纯真、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棋王

  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

  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王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司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2.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这就是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3.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棋王》的成就是相当出色的。

  社稷坛抒情

  作者:秦牧,原名林觉夫,著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和文字随笔《艺海拾贝》等。

  1.简析本篇的抒情内涵

  本篇以高昂的格调与奇特而丰富的相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文章围绕着“社稷坛”这个古代帝王祭祀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特殊场所,生发悠远的联想,思结千古,浮想联翩,上溯遥远的往古,从“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寻找到人们对孕育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并通过对组成社稷坛的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的未来的由衷祝愿。

  2.分析本篇在结构方式上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秦牧的散文一贯具有文思活泼、联想丰富的特征,《社稷坛抒情》也不例外。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达到了驰骋自如的境界。

  3.简析本篇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秦牧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怀融为一体。这篇散文也离不开这个特点,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讲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

  黄鹂-病期琐事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早年以短篇小说《荷花淀》闻名,50年代后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集《秀露集》《晚华集》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通过作者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的描叙,在与童年时代和战争年代的记忆的对照中,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揭示了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的道理,从而表达了一个从事艺术创造的知识分子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2.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作者于平易近人处入笔,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文章四次在不同场合写到黄鹂鸟,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美的本质和意境。文章还不露痕迹地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

  3.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有关黄鹂鸟的日常生活画面的叙述和描绘,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

  本文先是从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娓娓道来,随意亲切,虽然并没有正面描绘黄鹂鸟,但处处渲染、衬托出黄鹂鸟的美丽,这是虚写;然后作者通过对四个与黄鹂鸟有关的生活场景片段的记叙,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

  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

  1.简析《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2.简析本文运用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将多种意象会聚于统一意境的结构特点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3.举例分析本文采用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及作用。

  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4.简析本篇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艺术上的特色,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的语言加以表达的。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怀念萧珊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三四十年代以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而声名鹊起,建国以后著有小说散文集《英雄的故事》、《新声集》,散文集《随想录》等。本文为一篇悼亡散文

  1.简析本篇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的艺术特征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通篇文章只是地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藉。这篇散文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

  2.分析本篇的主题思想

  《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了的一切。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拣麦穗

  作者:张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和〈张洁小说剧本选〉等。

  1.分析本篇中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拣麦穗》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我”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更不用说对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画,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

  2.简析文章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象征意味

  本文后半部分出现的“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意象,在全文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所有情感,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的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

  3.简析本文叙述从容、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

  本篇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叙写,时间和空间目的地距离使作者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叙述心态。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件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要有意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文章还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在意境的烘托中突出中心意象,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力度。这篇散文精致之处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

  下放记别

  作者:杨绛,女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

  本篇为记事散文。

  1.理解并简析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

  在杨绛的〈下放记别〉一文中,虽也有对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情节的叙述,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拆和狂躁的宣泄,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2.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以朴素含蓄的语言,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并传达出作者淡泊、宁静、乐观、清醒的人生态度的。

  本文语言朴素含蓄,流露出一种抑制怀古后的平静和乐观,而将痛苦、酸涩尽量控制在这一叙述语调之中。这样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方法,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真实地揭示了个人悲剧的普遍性、社会悲剧的深重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文革”的时代大悲剧中,虽然不乏清醒的批判者、思考者,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经过屡次政治运动,都惶然地面对现实,无暇作超越性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更在少数。

  3.分析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记事的

  本篇以平静的语调,讲叙了在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 “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悲剧性的事件发生。

  秦腔

  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1.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点;散文叙述的外视点、平静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

  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邵燕祥杂文二题(和尚之喻、《圣经》拟作)

  作者:邵燕祥,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著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

  《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顺利完成了社会垂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遇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2.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而”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

  3.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

  《(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4.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

  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有赠

  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岁月-给X.Y

  作者:骆一禾,著有诗集《世界的血》、《骆一禾诗全篇》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意象,抒写了在绵延无尽的岁月中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及无限性的哲理性思考。岁月无情,个体生命有限;但生命也一如时间在无限延续,生命之链不会中止,生命也是无限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存姿态和对生命的智性赞美。

  2.简析诗人怎样将无形的时间作具象化的表现,从而体现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令无形无迹的时间(岁月)具象化,赋予它以质感与动感,使其像油彩般“剥落”,如纸片般“卷曲”,是本诗一个主要手法。小青蝇、三叶草的比喻与少女化石的想象,使时间意象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外现;其在诗末的再次复现,又增强了诗的结构上的内聚力,显得通体浑融无间。

  在山区收购站

  作者:骆宾基,原名张 君,著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短篇小说集《年假》、《在山区收购站》等。

  1.简析《在山区收购站》的主题

  《在山区收购站》通过1958年的秋收时节,东北某地小屯收购站在收购山货时发生的矛盾纠葛,揭示了农民利益和农村间的矛盾,商业工作中两种思想的矛盾,反映并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人与人之间出现的新的信任和友情关系,赞颂了为生产服务的新的商业思想。

  2.对照简析王子修和曹英的形象。

  王子修丰富、严肃尽职,但有些以老眼光看人;曹英则是一个虚心、开朗、诚恳,注意工作方法又富于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

  3.简析《在山区收购站》在矛盾冲突中,运用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者动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通过鉴定山参、收购山葡萄等情节的穿插叙述,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展示性格特征。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当农村实际的周密观察和了解。作品结构严谨,笔墨细致而酣畅。

  春天,遂想起

  作者:余光中

  1.简答本诗所表达的主题意蕴

  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和长时间的隔离,作者有种被流放的感觉,少年时生活于江南的记忆日复一日烈火般烧灼着他,于是时时梦回江南。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他的江南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飘散着古文化的清芬,而诗人怀的也就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2.简析诗中的江南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作从江南的湖写起,写出它的富庶美丽。再加上江南大量优美动人的佳话和传说,接下来将时间拉回现代,转写当年太湖边上结伴同游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表妹们,意在表现山水毓秀,人比江南山水更美,从而将乡愁推进一步。再一转,写到这些少女们现在都已老了,自己的母亲更已谢世而去,一种难以抑制的沧桑感骤然腾起,为乡愁抹上一层悲怆。最后,诗人盼归之情遂也上升为对于母亲大地的顶礼。

  3.简析本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征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 多姿。可以说,这是一首情味浓酽、风韵别具的抒情佳作。

  

  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九叶诗派诗人、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穆旦1958年起便在政治烟尘中蒙难近30年。1976年10月中国政局突然出现大转折时尚未来得及为这一代人平反。《冬》便作于此年12月,表达了因长处于“寒冬”环境之中而“心灵枯瘦”的生命感受,曲折地表现了对历史灾难和现实矛盾的批判,生动地传达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乍暖还寒季节,渴盼暖春到来的普遍心情,具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2.简析此诗是如何层层推进、拓展诗思意境的。

  整首诗循着诗人内心的活动而缓缓展开,情调有点沉重,甚至不无苦涩,但看得出来,它充满一种近于焦灼的渴望正义归来的热切冀求,因而沉哀中自有热流暗涌。

  全诗各段具内在联系,自内心的自我发掘到放眼于社会、民族,层层衔接又层层推进,紧凑而有力度。形式相当整饬,韵位固定,语言浓缩而富暗示性。

  慕尼黑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这首诗以1938年秋纳粹德国首领希特勒与英、法、意三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侵占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一事为历史背景,以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手法,概括描述了这一段沉痛的人类历史,并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与战争狂人“鬼混”、出卖邻居,引发起欧洲战争大火的惨痛的历史教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和平、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和肯定。

  2.简析拟人化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藉机智的拟人化手法,从一个虚拟的啤酒店主妇身上写出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又藉同样是机智的朴实叙述,将历史和现实捏合起来,是这首诗构思上值得称道之处。它不仅取得了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这首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诗作别具一种风神灵活的气韵,一种隽永会心的情味。

  双桅船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著有诗集《双桅船》等,并和顾城合著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本文“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1.简析本诗中“双桅船”和“岸”的多重象征含义

  那么,这双桅船是指的什么,那海岸又是代表什么呢?你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他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的力量的钦慕、呼唤和追求,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呢?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在持续的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这样的钦慕和呼唤都是非常自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双桅船的心境正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境。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作者:梁小斌,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等,代表诗作有《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却信念,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当年轻人厌倦了十年动乱并想离它归家时,却发现钥匙已经在“沿着红色的大街疯狂地奔跑”时丢失了。他走不进门去,也打不开抽屉,儿时的画册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也都无法找到。他为些感到悲哀,但又不仅仅是哀叹,而是发出了顽强寻找“钥匙”的宣言。

  2.简析诗中“钥匙”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为全诗核心意象的“钥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对抒情主人公来说,打开家门抽屉和书橱,都需要钥匙;而家、抽屉里的画片、书籍与书页里的三叶草等又组成了一个象征系列。从疯狂的政治喧嚣中返回亲情温馨的家里,需要打开家门的钥匙;使创伤的心灵通过“画片”和“三叶草”回到纯真的童年,需要打开抽屉的钥匙;打开书橱,寻找书籍所开拓象征的知识、爱情和信仰的新世界同样需要钥匙,但不知丢失在何处的钥匙该已被风雨锈蚀了,在对青春期心灵足迹的痛苦反思中,抒情主人公认真而执着地寻找着。

  3.简析本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象征化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避开了越露的政治性评述,而且也大大增强了诗意的涵盖面;相当沉痛的心理体验由诗人以纯真、浅显的孩童口气道出,又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

  青春之歌(节选)

  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1.简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1)揭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2)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3)小说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各阶层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民的苦难和反抗,叛徒的可鄙可恶,共产党人为民族事业而英勇战斗等等,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2.分析林道静形象。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3.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表现手法:(1)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刻画人物。(2)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微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3)心理描写细腻(4)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地

  作者:海子,原名查海生,诗作收于《海子诗全编》一书。

  1.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诗从开阔的麦地起始,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犹如一尊圣像,表达的是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与欢欣。看麦时家乡的“风”“云”都收翅“睡在我的双肩”,是“我”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也是劳作中的一种奇妙感受。麦浪是摆在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暗含对粮食与劳作的感恩情怀,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那份激动与欢欣。“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一节,是对于劳作的正面颂赞,正是共同的劳动与此中甘苦的共尝使人群由疏离而趋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了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也由此获得提升。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人富人,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也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而缩短了距离。在这里,充溢于诗人心灵的是对于粮食、劳作及与其相连的生命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2.简析本诗中“麦地”、“麦子”和“月亮”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本诗中的“麦子”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粮食,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它与“月亮”一样,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遍意义,诗中月光下 “我”与“穷人”和“富人”相聚的想象性场景,使“月亮”和“麦子”、“麦地”的意象蕴含一种神圣的意味,它们都具有人类和平美好理想的象征意蕴。作品以 “身上像流动金子”来描述月夜种麦的父亲,以摆放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洁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在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

  

  作者:冀方,原名陈性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跃动的夜》、《桥和墙》、《我赞美》等。

  1.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我》一诗是90年代初的作品,它以凝练而思辨的诗句,通过对两个相互对立的“自我”的相互质疑、相互驳诘,展示了创造者在历尽劫难之后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无情的剖析,体现诗人对真理、对完整和高贵人格的不懈追求的执著精神,和正视自我缺失的坦荡胸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敢于揭露历史和现实矛盾的同时,对内在精神世界无情拷问的自我批判的勇气。

  2.简析本诗独特的句式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全诗以一种矛盾的手法写成,每组对句表达的是基本上对立的东西,但它们又都一一统一于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之中,极度具内聚力。这既突现了主人公无私无恨无畏的博大心胸,又表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深刻哲理,可谓收一箭双雕之效。而用语的浅白又增加了内在情感展露上的坦诚,使诗作具有一种直逼心胸的艺术力量。

  茶馆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1.分析《茶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

  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2.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3.分析王利发的形象及其对表现全剧主题的意义。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及其茶馆在全剧中还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4.举例分析《茶馆》的语言风格,并说明人物对话的人性化特征

  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锻炼锻炼

  作者:赵树理,早年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50年代后著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1.简答《“锻炼锻炼”》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二。一是作品故事的时代背景: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背景之二是作品写作年代:1958年7月,这正是“大跃进”时候。

  2.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3.分析《“锻炼锻炼”》在情节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方面: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线索单纯。(2)叙事写人都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性格。(3)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

  关汉卿

  作者:田汉,原名田寿昌,20年代起著有《获虎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等话剧及电影剧本多部,并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五六十年代创作京剧《西厢记》、《谢瑶环》和话剧《关汉卿》等。

  1.分析《关汉卿》一剧的主题思想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而创作的11场话剧。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2.分析关汉卿形象,并体会在这一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汉卿》一剧中的关汉卿是个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他具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关汉卿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田汉在塑造关汉卿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田汉是现代大戏剧家,他也是一生为人民利益而呼号斗争,创作了许多暴露旧时代黑暗和人民苦难的剧本。他在创造产汉卿形象时,无疑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渗透于人物,因而使关汉卿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3.简析《关汉卿》一剧如何辩证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

  作为历史剧,《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处,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4.分析《关汉卿》一剧如何以《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营造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的。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动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陈翔鹤,早年为著名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的成员,60年代著有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

  1.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2.简析《陶渊明写挽歌》中陶渊明的性格心理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3.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典诗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 现其性格特征。

  将军族

  作者:陈映真,原名陈永善,著有短篇小说《乡村的教师》、《将军族》、《夜行货车》等。

  1.简答《将军族》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台湾一对小人物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殉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对黑暗、丑陋、不公的现世表达抗议,赞美了小人物高贵的品性和纯真的情感。

  2.简析〈将军族〉中“小瘦丫头”和“三角脸”的性格

  “三角脸”是一个四十来岁、退伍后在国民党军康乐队里混饭吃的大陆人。“小瘦丫头”是年仅十五六岁,为逃避被卖为娼的命运而来康乐队栖身的台湾女子。

  3.简析〈将军族〉的艺术特征

  (1)意识闪回的运用。(2)环境气氛的营造。(3)独特的叙述语调。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作者:张贤亮,著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

  1.简析〈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的主题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文革”极左政治路线所造成的农村凋敝为社会背景,塑造了朴讷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通过对邢老汉命运遭遇的描写,展现了极左路线肆虐下,中国农民物质生活极度端贫困、精神生活极其惨痛的景况,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邢老汉善良、诚实、质朴、勤劳,他是农业生产上行行都通的多面手,但他对生活所求甚少。

  2.从取材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是如何体现主题的。

  (1)在叙述邢老汉悲剧命运时,在选材上截取他一生中的几个片段:晚年的婚姻悲剧和黄狗之死。(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邢老汉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地步,给人很大的情感冲激。(3)平缓的叙述中间加以简洁的议论,笔墨沉郁、凝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受戒

  作者:

  汪曾祺。著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及随笔集〈榆树村杂记〉,本篇是一篇散文化诗意化的小说

  1.简析〈受戒〉的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的批判。

  2.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3.简析〈受戒〉是怎样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春天

  作者:张承志,著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等。本篇是诗意化的短篇小说。

  1.简答〈春天〉的主题。

  作品通过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雪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以极度其抒情的笔调,刻画了乔玛勇于献身的形象,并通过象征化的手法,诗意地揭示了春天爱情和青春的意义:它既美丽迷人,而又意味着庄严的责任和严酷的考验,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2.简析〈春天〉诗意化、象征化的艺术特色。

  以诗歌的方式写小说,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和象征化,是本篇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以乔玛的内在视角,通过其心理活动来表现人与自然力的冲突,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怀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还在多种层面上运用象征手法,春天、暴风雪、白色的儿马、驼背老人的话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简析〈春天〉中驼背老人形象的意义。

  驼背老人的特点是外表呆滞,但富有人生经验。小说首尾出现的驼背老人的形象,正好与乔玛形成了对照,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法门寺

  作者:季羡林,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本文为文化随笔

  1.简析〈法门寺〉的主题

  〈法门寺〉一文表现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的丰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文化传统钦敬赞美,又有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意识到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担负的承传民族文化的血脉,光大和再生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

  2.简答〈法门寺〉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现状的态度。

  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等。

  1.简答〈透明的红萝卜〉是怎样通过人物表现主题的

  〈透明的红萝卜〉反映的是“文革”动乱年代里的一段农村生活。作品对那个时代予以否定、批判,对在那个时代中苦难生存的黑孩以及菊子、小石匠、老铁匠、小铁匠等寄予同情。这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主要是通过黑孩形象表现主题怕,也通过其他人物。

  2.简析〈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形象和意义。

  黑孩自小便失去了家庭温暖,苦难的生活、非人的劳动,使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状态和感觉方式,在对苦难的长期承受中,他养成了一种默默忍受的习惯。一方面,他的感觉迟钝麻木。另一方面,黑孩形象又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小说正是通过黑孩形象,借助黑孩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的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化出一个明丽优美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表达了对在苦难中生存的黑孩及其他人物的同情。

  3.简析〈透明的红萝卜〉的艺术特色。

  (1)对人物感觉的独特发现和细腻描绘。(2)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女房东

  作者:严歌苓。著有短篇小说集〈少女小渔〉、〈失眠人的艳遇〉、〈海那边〉及长篇小说〈扶桑〉等。

  1.简析〈女房东〉的主题意蕴

  主题是:揭示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极度隔膜,人的内心世界的极度端孤独与寂寞,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处境下人际间心犀相通、真诚交往的呼唤。

  2.简析老柴形象的矛盾复杂的性格心理。

  老柴的外貌、心理和行为都是清晰的,他出于好奇和寂寞,一直希望能与女房东直接交往,但她的几条规定、他内心的某种约束,却使他始终不敢也没能看清她的容貌。作者在对老柴的这种矛盾心理和行为的叙述中,频频设置悬念,营造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

  3.简析〈女房东〉的艺术特色。

  (1)构思独特。(2)频频设置悬念营造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3)心理和细节描写精微细腻,笔墨酣畅。

  庐山面目

  作者:丰子恺。著有〈子恺漫画全集〉、〈缘缘堂随笔〉等。本文为游记散文。

  1.简答〈庐山面目〉的行文结构特点

  行文结构特点:沿着游庐山的次序,随意自然、灵活多变地展开叙述。

  作者沿着上山、下山、回九江和到家的顺序,一路写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随意自然。

  2.简答〈庐山面目〉的风格特征

  风格特征是率真朴素。率真指情感,在对庐山景物的描叙和对庐山印象的抒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率真的感情,不加遮掩,不事粉饰,怎么感觉就怎么写。朴素是指语言文字,不事雕琢,在朴实平淡中写出耐人寻味的意蕴。

  茶花赋

  作者:杨朔。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简答〈茶花赋〉的主题意蕴

  主题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美的生活,歌颂创造美的生活的劳动者。

  2.简析〈茶花赋〉中的“茶花”的寓意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茶花赋〉的中心意象是茶花。茶花是祖国面貌的象征。作者极度力写昆明茶花的美艳旺盛。写的是茶花,但不难从中体会到隐寓对古老的历史悠久的祖国的崇敬之情;而老树开花繁花似锦,隐寓着对充满青春活力、最美最艳而又前程无限的祖国的赞唱。总之,茶花这一中心意象对表达主题具有关键性作用,作品正是通过茶花来表达主题的。

  3.简析〈茶花赋〉在结构布局方面、意境营造方面、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结构布局极为精致,精雕细琢。特点:一是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遥相呼应。二是曲折,曲中有曲。

  意境营造方面:一是他营造的意境充溢着浓浓的诗意。二是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三是用诗的语言来托物寄情。

  语言运用方面:杨朔的散文总是那样执著地寻求文字的诗情画意,渴求做到形短意长、言微旨远。正是这样的似诗如画的文字,构造了诗的意境,隐寓着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髻

  作者:琦君,女散文家,原名潘希珍,著有短篇小说集〈琴心〉和散文集〈烟愁〉等三十余部。

  1.〈髻〉的主题是什么?

  〈髻〉的主题是感叹岁月的消蚀、青春的难驻和人生的易逝。〈髻〉通过回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哀老,终而殁世的人生历程,选取了发髻这一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表达了这一主题。

  2.简析〈髻〉所抒发的丰富复杂、层层递进的情感内容

  〈髻〉所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而层层递进,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但它并不粘执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特有的宽厚和同情。

  3.〈髻〉的构思和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髻〉的构思特点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在行文结构上,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将几十年的沧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表达了岁月消蚀、青春难驻和人生易逝的感叹。

  记波外翁

  作者:台静农,20年代曾与鲁迅等组织未名社,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80年代出版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和〈龙坡杂文〉等。

  1.简答〈记波外翁〉的主题意蕴

  〈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在1978年台湾写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受现实人生的折磨,希望破灭,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2.简析波外翁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波外翁的性格是谦恭谨慎于外,放达不羁于内,孤傲嫉俗,重情义气节而轻生死的旧时代文人的形象。

  作者对亡友有着深深的理解,在叙述他的生平事迹时,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同情和友谊。

  3.简析作者是怎样刻画波外翁性格的。

  (1)在结构行文上,行文似流水,娓娓道来,随意挥洒,文辞朴拙而传神。(2)在表现手法上善于以细节描写刻画性格。(3)引用波外翁的诗词自述,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使人物性格气质跃然纸上。

  〈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

  作者:黄永玉,著有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我的心,只有我的心〉,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等。

  1.简答〈太阳下的风景〉的抒情内涵。

  作者通过对沈从文形象的描绘,抒发了对沈从文表叔的血缘亲情,更主要的是对沈从文作为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引路人的敬爱之情。

  2.〈太阳下的风景〉是怎样将“沈从文和我”的人生经历作对照叙述

  文章以表亲两代人一先一后所走过的相似的人生历程的对照为线索,在不拘一格中显现独特的结构用心。记忆中故乡边城的美景被首尾照应,笼罩了对两代人一生沧桑历程的叙述,回顾一生,就像远远地在 望太阳下的一道美丽而苍凉的风景,意境深邃优美;

  3.〈太阳下的风景〉开头描绘的故乡小城的优美意象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城意象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对故乡土地和人民的爱,对故乡美丽风光的爱,对故乡纯朴民风和宁静生活的爱。作品开头描绘优美的小城意象,结尾又回顾小城,在结构上首尾照应,边城美景笼罩了对两代人一生沧桑历程的叙述。

  4.简析〈太阳下的风景〉的艺术特点

  (1)写人状物的鲜明生动。(2)抒情议论的直率,臧否是非,毫不掩饰主观倾向。(3)语言的生动幽默洒脱简洁。

  夜航船

  作者:余秋雨,戏剧理论家,散文家,著有文艺论著《艺术创造工程》和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1.简答《夜航船》的主题。

  《夜航船》以南方水乡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学术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本文意蕴深邃,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首来;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是一篇相当好的抒情散文。

  2.简析《夜航船》一文对“夜航船文化”的剖析

  《夜航船》一文,对中国古代“夜航船文化”进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点:(1)封闭性,(2)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3)脱离实际和脱离民众。(4)缓慢性,这种“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缓慢,正像这缓慢航行的夜航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三四十年代著有诗集《烙印》、《自己的写照》、《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著有诗集《欢呼集》、长诗《李大钊》及散文集多种。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一首短诗。他怀着对鲁迅先生之情,颂扬了鲁迅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同时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的人,给以严正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爱憎褒贬,了了分明。

  2.简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这首短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作者以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作为对立面,又以人民群众对这两种对立世界观的不同态度,来显示爱憎之情,阐发生活哲理。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扩大了诗的境界与容量。

  苹果树下

  作者:闻捷,原名赵文节,著有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

  2.简析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的艺术特征。

  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相信未来

  作者:郭路生,笔名食指。代表作品有《命运》、《疯狗》、《愤怒》、《相信未来》和《鱼群三部曲》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人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执的希望。

  2.简析本篇的艺术特色。

  作者还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段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重读《圣经》

  作者:绿原,原名刘仁甫,“七月”派诗人。著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和《人之诗续集》等。

  1.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简答其主题意蕴

  本诗写于1970年,当时诗人正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本诗副标题所谓的“牛棚”-劳动改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他不可能直接喊出对于那不公正的世界的抗议,甚至连私底下用明白的语言写下这种抗议都会带来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只能通过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

  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比喻、暗示、反语等表现手法及其对表达主题意蕴的作用。

  这种比喻的方式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因为一直用的暗示,所以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也显得比较含蓄,能给人回味。至于在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更是这首诗的明显的特点。

  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作者:公刘,原名刘仁原,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白花与红花》、《离离原上草》和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在10 年浩劫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发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种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

  2.简析大森林的象征寓意

  大森林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与现实。记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

  3.简析本诗所采用的象征、叠句式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哎,大森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

  与李贺共饮

  作者:洛夫,姓莫,台湾创世纪诗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时空倒错的方式,使千载之前的中唐和现代、古长安与台北遇合,造成古今诗人相晤邀饮的“千古一聚”场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奇情奇才的钦慕之情,体现了一种狂放傲岸的文化人格和对世俗为人、为文之道陈腐观念的蔑视。

  2.简析本诗在意象经营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苦心经营意象,以之突现精神魅力,造成奇独风姿,是本诗呈现方式的一大特色。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也极具特色。诗歌采用递进式结构,三节诗层层推进,愈进愈奇

  1.本篇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现代寓言诗,简答其主题意蕴。

  本诗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寓言的它的本体和喻体,它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是: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而据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这种讽刺、批判的意味则成为寓言的喻体。

  2.简析本诗在取材、立意及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山民

  作者: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本文为现代寓言诗。

  陈毅市长

  作者:沙叶新,著有多幕剧《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和《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

  1.简答《陈毅市长》的主题。

  《陈毅市长》的主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恢复和发扬陈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简析《陈毅市长》结构方式的独特之处。

  作品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全剧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写十件彼此独立的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

  3.以第三场为例,分析陈毅市长的性格特点

  陈毅的性格豪爽率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快人快语,这在第三场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塑造陈毅的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喜剧手法。如第三场安排的小“误会”:何淑芳误认陈毅为“沈老板”,在陈毅亦庄亦谐的回答中,消除的隔阂,也显示了陈毅的性格

  绝对信号

  作者:高行健,著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和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

  1.分析《绝对信号》的主题意蕴和整体象征手法。

  主题意蕴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剧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惑、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第二层,是由于剧本在整体上是以象征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的,因而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

  2.简析黑子形象的性格意义。

  黑子是80年代初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迷茫青年形象。他个性倔犟,带着几分野性。又是代表着人生道路上许许多多迷茫青年的一个中心形象。他的遭遇处境、心理状态及其转变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这一形象告诉青年,也告诉所有的人们,应该怎样做人,要明辨善恶是非,千万不能为小人小利走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

  3.简析《绝对信号》以人物心理串联时空场景的结构特点。

  在表现方式上,《绝对信号》在展开人物间的外在冲突的同时,更侧重于内心冲突的表现,并以人物的心理来串联时空场景;同时吸取西方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

  巩乃斯的马

  作者:周涛,原名周小涛,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

  1.简答〈巩乃斯的马〉的主题

  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通过对马的观照,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

  2.简析〈巩乃斯的马〉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三幅巩乃斯马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3.简析〈巩乃斯的马〉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2)意境阔大雄壮。(3)描写。(4)结构严谨。

  童年二题(父亲,树林和鸟 早熟的枣子)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著有诗集〈温泉〉、〈沉默的悬崖〉等,代表诗作有〈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等。

  1.简答〈童年二题〉两篇文章的主题

  〈父亲,树林和鸟〉的主题是:热爱和向往那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人世间那些揣透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给予愤怒的谴责。

  〈早熟的枣子〉的主题是:枣子因虫蛀而不正常地早熟,早熟枣子的红色是苦难催生的颜色;早熟的枣子是作者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他们遭受现实打击,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的短暂时间内耗完,以取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早熟的枣子〉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中更执著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2.分析〈父亲,树林和鸟〉的艺术特点

  (1)这是一首含蓄的散文诗,具有浓郁的诗意。(2)注意形象刻画与意境创造,使作品主题与作者感悟具有物象的可感性。(3)在艺术构思上,取对童年生活直接回忆的视角,将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熔铸在童年时代感受的鲜明独特形象中。

  3.简析〈早熟的枣子〉的艺术特点

  (1)抒情散文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作者所写同题诗歌的生动诠释。(2)注重意象、境界的营造,使长期凝聚的感悟上个月物象的可感性。(3)两文构思有共同特点,都是将童年时代的感受以鲜明独特的形象熔铸在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所思中,

  4.分析“早熟的枣子”的意象是作者一代知识分子苦难命运和追求的浓缩。

  “早熟的枣子”这一中心意象,典型而形象地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经受了猝不及防的现实的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了。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悲伤中更执着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草木篇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的告白。

  2.简析本篇中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物像的象征寓意。

  白杨象征了孤傲不屈、不为暴掌象征正直顽强、宠辱不惊的品格;梅花则是心怀崇高的理想或纯洁的爱情,不取媚于时的脱俗高洁的品格;藤象征那种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寄生于他人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毒菌象征那种居心叵测,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迷惑和毒害他人的鬼蜮行为。

  《书海夜航》二集序

  作者:唐 ,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等。早年从事杂文创作,著有杂文集〈推背图〉、〈海天集〉等;50年代后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并著有〈晦庵书话〉等。

  1.了解本文是一篇序文,简答文章所述的主要观点

  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悍的书评。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及只有虚怀求救,百家争鸣;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积累和努力;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换来文化和学术兴盛的道理。

  2.简析本文在结构上随意自如,而又终究不离题意的特点

  最后在看似随意之间回到作序的题意上。文章所及虽不外与书本有关,但却上下古今,书里书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趣味盎然,在偏重知识,叙述掌故的同时间以评论和抒情,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3.简析作者是怎样从张岱的“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的。

  在〈夜航船序〉中,明朝人张岱通过古代余姚文人在“夜航船”中学问对答的故事,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而本文的作者则在这个故事中翻出了新意。他并不单纯地反对学识的重要性,但也不将学识看作是文人学者据于炫耀的资本,甚至认为有“小僧伸介脚”,不仅是下沉的,而且应该欢迎,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才能使时代的文化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只有为文化学术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社会地会繁荣发达。力和强权所驯服的品格;仙人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当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xxbj/2503.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自考当代文学作品选笔记》的文章
nav

自考当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王蒙,著有中国短篇小 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4.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

  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红旗谱

  作者:梁斌,原名梁维周,著有长篇小说《红旗谱》及诗书的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等。

  1.分析《红旗谱》是怎样描写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

  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2.分析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3.《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此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第二,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每每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常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百合花

  作者:茹志鹃,著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等。

  1.简析《百合花》的主题

  《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

  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

  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

  我的第一个上级

  作者:马烽,原名马书铭,著有小说集《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1.分析老田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基层领导干部老田的艺术形象。这是现代战争平时看似性格古怪,动作疲沓,但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出英雄本色的人物。

  2.分析《我的第一个上级》在塑造人物中所采用的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先抑。竭力写老田的性格古怪,动作疲沓。后扬。听到三岔河发洪时,他像变了一个人。对比手法,就是老田性格的前后对比。这和欲扬先抑手法是一致的。作者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我”进行对比。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揭示出人物个性的内在统一:老田表面上所有的缺点都只是他光荣的革命经历的特殊反映。

  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作用,一是加强人物的光彩。二是使小说具有戏剧效果。

  3.简析《我的第一个上级》所体现的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反映了建国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的创作流派特点: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比较浓厚的“土”气,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语言中略带一丝幽默味。

  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玉卿嫂》、《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孽子》等。《游园惊梦》发表于1966年。

  1.简答《游园惊梦》的主题意蕴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在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塑造了蓝田玉等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觉。

  2.分析《游园惊梦》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

  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表现出小说的现代派特征。细腻的心理描写,也较多表现了西方小说的手法特点,而性格化的对白等,则较多地体现了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手法。因此,这是一篇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文现代派小说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的作品。

  3.分析《游园惊梦》中“戏剧穿插法”的运用对展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心理、突出悲剧主题的作用。

  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陈奂生上城

  作者:高晓声,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高晓声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等。

  1.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意义

  陈奂生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和思绪中,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小说最后点出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譬解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

  2.分析《陈奂生上城》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的描叙,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刻画了他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3.简析《陈奂生上城》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的风格特色

  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鲁

  作者:宗 ,女,原名冯钟 .著有短篇小说《红豆》和散文集《丁香结》等。作品求诚求雅,文字精美,讲究氛围和意境,含蓄蕴藉。

  1.简析《鲁鲁》的主题

  《鲁鲁》通过对抗战期间童年生活的回忆,围绕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描绘了小狗与主人特别是小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悲欢离合,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与人之间美好怀古的呼唤,和对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2.分析《鲁鲁》是如何营造悲剧气氛以表现主题的。

  作品的悲剧气氛,主要是通过鲁鲁两次丧家之难的描写。以鲁鲁第一次丧家后的悲吠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后的悲吠结束,首尾呼应,使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而结尾的鲁鲁在大瀑布前哀号,匠心独运,使小说留有强大的余波。

  3.分析《鲁鲁》是怎样采用拟人手法刻画形象以表现主题的。

  《鲁鲁》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小说。别具一格在于以小狗为作品的主人公;对小狗作拟人化描绘;写的是狗和人的关系,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对人性、对人与人间美好感情的呼唤。这里,很关键的是对狗的人格化描述。

  4.简答《鲁鲁》的“诚”与“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鲁鲁》具有“诚”与“雅”完满的结合的艺术特色。“诚”就是“真”。一是感情的真,二是描叙的真。虽用拟人化手法,但自然真切,几乎不着痕迹。“雅”指的是文字的雅洁,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中注意调节。

  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作者:冯骥才,著有中篇小说《啊!》、《神鞭》、《三寸金莲》及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1.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主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对身高成反常的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2.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裁缝老婆”形象的思想意义及其在作品中的结构功能。

  在团结大楼的居民中,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裁缝老婆的形象,对她的自私、嫉妒和无聊的窥视癖心理,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含蓄的讥讽。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民族大灾难的社会基础,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悲剧角色。另外,她在作品中还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是小说所采用的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

  3.分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叙述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点及其效果。

  小说并没有从正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心理,而是用团结大楼居民在外在视角展开叙述,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通篇显示了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以一把雨伞贯串始终,含蓄蕴藏,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哦,香雪

  作者:铁凝,女,著有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等。

  1.简析《哦,香雪》的主题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2.分析香雪的性格心理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3.简析《哦,香雪》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藏的艺术境界的风格特色

  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主要是在小说后半部分:香雪从西山口步行三十里回台儿沟。小说以香雪的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香雪沿山间铁路轨道回台儿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

  4.分析《哦,香雪》的精巧构思

  小说的艺术构思精巧,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写“一分钟”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纯真、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棋王

  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

  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王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司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2.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这就是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3.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棋王》的成就是相当出色的。

  社稷坛抒情

  作者:秦牧,原名林觉夫,著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和文字随笔《艺海拾贝》等。

  1.简析本篇的抒情内涵

  本篇以高昂的格调与奇特而丰富的相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文章围绕着“社稷坛”这个古代帝王祭祀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特殊场所,生发悠远的联想,思结千古,浮想联翩,上溯遥远的往古,从“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寻找到人们对孕育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并通过对组成社稷坛的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的未来的由衷祝愿。

  2.分析本篇在结构方式上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秦牧的散文一贯具有文思活泼、联想丰富的特征,《社稷坛抒情》也不例外。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达到了驰骋自如的境界。

  3.简析本篇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秦牧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怀融为一体。这篇散文也离不开这个特点,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讲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

  黄鹂-病期琐事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早年以短篇小说《荷花淀》闻名,50年代后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集《秀露集》《晚华集》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通过作者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的描叙,在与童年时代和战争年代的记忆的对照中,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揭示了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的道理,从而表达了一个从事艺术创造的知识分子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2.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作者于平易近人处入笔,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文章四次在不同场合写到黄鹂鸟,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美的本质和意境。文章还不露痕迹地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

  3.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有关黄鹂鸟的日常生活画面的叙述和描绘,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

  本文先是从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娓娓道来,随意亲切,虽然并没有正面描绘黄鹂鸟,但处处渲染、衬托出黄鹂鸟的美丽,这是虚写;然后作者通过对四个与黄鹂鸟有关的生活场景片段的记叙,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

  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

  1.简析《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2.简析本文运用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将多种意象会聚于统一意境的结构特点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3.举例分析本文采用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及作用。

  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4.简析本篇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艺术上的特色,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的语言加以表达的。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怀念萧珊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三四十年代以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而声名鹊起,建国以后著有小说散文集《英雄的故事》、《新声集》,散文集《随想录》等。本文为一篇悼亡散文

  1.简析本篇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的艺术特征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通篇文章只是地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藉。这篇散文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

  2.分析本篇的主题思想

  《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了的一切。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拣麦穗

  作者:张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和〈张洁小说剧本选〉等。

  1.分析本篇中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拣麦穗》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我”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更不用说对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画,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

  2.简析文章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象征意味

  本文后半部分出现的“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意象,在全文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所有情感,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的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

  3.简析本文叙述从容、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

  本篇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叙写,时间和空间目的地距离使作者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叙述心态。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件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要有意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文章还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在意境的烘托中突出中心意象,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力度。这篇散文精致之处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

  下放记别

  作者:杨绛,女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

  本篇为记事散文。

  1.理解并简析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

  在杨绛的〈下放记别〉一文中,虽也有对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情节的叙述,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拆和狂躁的宣泄,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2.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以朴素含蓄的语言,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并传达出作者淡泊、宁静、乐观、清醒的人生态度的。

  本文语言朴素含蓄,流露出一种抑制怀古后的平静和乐观,而将痛苦、酸涩尽量控制在这一叙述语调之中。这样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方法,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真实地揭示了个人悲剧的普遍性、社会悲剧的深重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文革”的时代大悲剧中,虽然不乏清醒的批判者、思考者,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经过屡次政治运动,都惶然地面对现实,无暇作超越性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更在少数。

  3.分析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记事的

  本篇以平静的语调,讲叙了在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 “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悲剧性的事件发生。

  秦腔

  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1.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点;散文叙述的外视点、平静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

  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邵燕祥杂文二题(和尚之喻、《圣经》拟作)

  作者:邵燕祥,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著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

  《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顺利完成了社会垂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遇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2.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而”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

  3.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

  《(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4.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

  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有赠

  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岁月-给X.Y

  作者:骆一禾,著有诗集《世界的血》、《骆一禾诗全篇》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意象,抒写了在绵延无尽的岁月中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及无限性的哲理性思考。岁月无情,个体生命有限;但生命也一如时间在无限延续,生命之链不会中止,生命也是无限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存姿态和对生命的智性赞美。

  2.简析诗人怎样将无形的时间作具象化的表现,从而体现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令无形无迹的时间(岁月)具象化,赋予它以质感与动感,使其像油彩般“剥落”,如纸片般“卷曲”,是本诗一个主要手法。小青蝇、三叶草的比喻与少女化石的想象,使时间意象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外现;其在诗末的再次复现,又增强了诗的结构上的内聚力,显得通体浑融无间。

  在山区收购站

  作者:骆宾基,原名张 君,著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短篇小说集《年假》、《在山区收购站》等。

  1.简析《在山区收购站》的主题

  《在山区收购站》通过1958年的秋收时节,东北某地小屯收购站在收购山货时发生的矛盾纠葛,揭示了农民利益和农村间的矛盾,商业工作中两种思想的矛盾,反映并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人与人之间出现的新的信任和友情关系,赞颂了为生产服务的新的商业思想。

  2.对照简析王子修和曹英的形象。

  王子修丰富、严肃尽职,但有些以老眼光看人;曹英则是一个虚心、开朗、诚恳,注意工作方法又富于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

  3.简析《在山区收购站》在矛盾冲突中,运用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者动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通过鉴定山参、收购山葡萄等情节的穿插叙述,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展示性格特征。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当农村实际的周密观察和了解。作品结构严谨,笔墨细致而酣畅。

  春天,遂想起

  作者:余光中

  1.简答本诗所表达的主题意蕴

  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和长时间的隔离,作者有种被流放的感觉,少年时生活于江南的记忆日复一日烈火般烧灼着他,于是时时梦回江南。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他的江南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飘散着古文化的清芬,而诗人怀的也就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2.简析诗中的江南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作从江南的湖写起,写出它的富庶美丽。再加上江南大量优美动人的佳话和传说,接下来将时间拉回现代,转写当年太湖边上结伴同游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表妹们,意在表现山水毓秀,人比江南山水更美,从而将乡愁推进一步。再一转,写到这些少女们现在都已老了,自己的母亲更已谢世而去,一种难以抑制的沧桑感骤然腾起,为乡愁抹上一层悲怆。最后,诗人盼归之情遂也上升为对于母亲大地的顶礼。

  3.简析本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征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 多姿。可以说,这是一首情味浓酽、风韵别具的抒情佳作。

  

  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九叶诗派诗人、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穆旦1958年起便在政治烟尘中蒙难近30年。1976年10月中国政局突然出现大转折时尚未来得及为这一代人平反。《冬》便作于此年12月,表达了因长处于“寒冬”环境之中而“心灵枯瘦”的生命感受,曲折地表现了对历史灾难和现实矛盾的批判,生动地传达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乍暖还寒季节,渴盼暖春到来的普遍心情,具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2.简析此诗是如何层层推进、拓展诗思意境的。

  整首诗循着诗人内心的活动而缓缓展开,情调有点沉重,甚至不无苦涩,但看得出来,它充满一种近于焦灼的渴望正义归来的热切冀求,因而沉哀中自有热流暗涌。

  全诗各段具内在联系,自内心的自我发掘到放眼于社会、民族,层层衔接又层层推进,紧凑而有力度。形式相当整饬,韵位固定,语言浓缩而富暗示性。

  慕尼黑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这首诗以1938年秋纳粹德国首领希特勒与英、法、意三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侵占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一事为历史背景,以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手法,概括描述了这一段沉痛的人类历史,并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与战争狂人“鬼混”、出卖邻居,引发起欧洲战争大火的惨痛的历史教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和平、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和肯定。

  2.简析拟人化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藉机智的拟人化手法,从一个虚拟的啤酒店主妇身上写出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又藉同样是机智的朴实叙述,将历史和现实捏合起来,是这首诗构思上值得称道之处。它不仅取得了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这首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诗作别具一种风神灵活的气韵,一种隽永会心的情味。

  双桅船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著有诗集《双桅船》等,并和顾城合著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本文“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1.简析本诗中“双桅船”和“岸”的多重象征含义

  那么,这双桅船是指的什么,那海岸又是代表什么呢?你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他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的力量的钦慕、呼唤和追求,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呢?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在持续的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这样的钦慕和呼唤都是非常自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双桅船的心境正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境。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作者:梁小斌,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等,代表诗作有《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却信念,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当年轻人厌倦了十年动乱并想离它归家时,却发现钥匙已经在“沿着红色的大街疯狂地奔跑”时丢失了。他走不进门去,也打不开抽屉,儿时的画册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也都无法找到。他为些感到悲哀,但又不仅仅是哀叹,而是发出了顽强寻找“钥匙”的宣言。

  2.简析诗中“钥匙”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为全诗核心意象的“钥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对抒情主人公来说,打开家门抽屉和书橱,都需要钥匙;而家、抽屉里的画片、书籍与书页里的三叶草等又组成了一个象征系列。从疯狂的政治喧嚣中返回亲情温馨的家里,需要打开家门的钥匙;使创伤的心灵通过“画片”和“三叶草”回到纯真的童年,需要打开抽屉的钥匙;打开书橱,寻找书籍所开拓象征的知识、爱情和信仰的新世界同样需要钥匙,但不知丢失在何处的钥匙该已被风雨锈蚀了,在对青春期心灵足迹的痛苦反思中,抒情主人公认真而执着地寻找着。

  3.简析本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象征化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避开了越露的政治性评述,而且也大大增强了诗意的涵盖面;相当沉痛的心理体验由诗人以纯真、浅显的孩童口气道出,又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

  青春之歌(节选)

  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1.简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1)揭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2)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3)小说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各阶层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民的苦难和反抗,叛徒的可鄙可恶,共产党人为民族事业而英勇战斗等等,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2.分析林道静形象。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3.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表现手法:(1)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刻画人物。(2)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微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3)心理描写细腻(4)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地

  作者:海子,原名查海生,诗作收于《海子诗全编》一书。

  1.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诗从开阔的麦地起始,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犹如一尊圣像,表达的是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与欢欣。看麦时家乡的“风”“云”都收翅“睡在我的双肩”,是“我”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也是劳作中的一种奇妙感受。麦浪是摆在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暗含对粮食与劳作的感恩情怀,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那份激动与欢欣。“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一节,是对于劳作的正面颂赞,正是共同的劳动与此中甘苦的共尝使人群由疏离而趋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了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也由此获得提升。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人富人,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也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而缩短了距离。在这里,充溢于诗人心灵的是对于粮食、劳作及与其相连的生命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2.简析本诗中“麦地”、“麦子”和“月亮”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本诗中的“麦子”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粮食,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它与“月亮”一样,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遍意义,诗中月光下 “我”与“穷人”和“富人”相聚的想象性场景,使“月亮”和“麦子”、“麦地”的意象蕴含一种神圣的意味,它们都具有人类和平美好理想的象征意蕴。作品以 “身上像流动金子”来描述月夜种麦的父亲,以摆放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洁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在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

  

  作者:冀方,原名陈性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跃动的夜》、《桥和墙》、《我赞美》等。

  1.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我》一诗是90年代初的作品,它以凝练而思辨的诗句,通过对两个相互对立的“自我”的相互质疑、相互驳诘,展示了创造者在历尽劫难之后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无情的剖析,体现诗人对真理、对完整和高贵人格的不懈追求的执著精神,和正视自我缺失的坦荡胸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敢于揭露历史和现实矛盾的同时,对内在精神世界无情拷问的自我批判的勇气。

  2.简析本诗独特的句式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全诗以一种矛盾的手法写成,每组对句表达的是基本上对立的东西,但它们又都一一统一于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之中,极度具内聚力。这既突现了主人公无私无恨无畏的博大心胸,又表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深刻哲理,可谓收一箭双雕之效。而用语的浅白又增加了内在情感展露上的坦诚,使诗作具有一种直逼心胸的艺术力量。

  茶馆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1.分析《茶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

  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2.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3.分析王利发的形象及其对表现全剧主题的意义。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及其茶馆在全剧中还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4.举例分析《茶馆》的语言风格,并说明人物对话的人性化特征

  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锻炼锻炼

  作者:赵树理,早年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50年代后著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1.简答《“锻炼锻炼”》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二。一是作品故事的时代背景: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背景之二是作品写作年代:1958年7月,这正是“大跃进”时候。

  2.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3.分析《“锻炼锻炼”》在情节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方面: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线索单纯。(2)叙事写人都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性格。(3)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

  关汉卿

  作者:田汉,原名田寿昌,20年代起著有《获虎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等话剧及电影剧本多部,并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五六十年代创作京剧《西厢记》、《谢瑶环》和话剧《关汉卿》等。

  1.分析《关汉卿》一剧的主题思想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而创作的11场话剧。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2.分析关汉卿形象,并体会在这一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汉卿》一剧中的关汉卿是个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他具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关汉卿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田汉在塑造关汉卿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田汉是现代大戏剧家,他也是一生为人民利益而呼号斗争,创作了许多暴露旧时代黑暗和人民苦难的剧本。他在创造产汉卿形象时,无疑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渗透于人物,因而使关汉卿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3.简析《关汉卿》一剧如何辩证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

  作为历史剧,《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处,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4.分析《关汉卿》一剧如何以《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营造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的。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动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陈翔鹤,早年为著名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的成员,60年代著有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

  1.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2.简析《陶渊明写挽歌》中陶渊明的性格心理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3.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典诗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 现其性格特征。

  将军族

  作者:陈映真,原名陈永善,著有短篇小说《乡村的教师》、《将军族》、《夜行货车》等。

  1.简答《将军族》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台湾一对小人物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殉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对黑暗、丑陋、不公的现世表达抗议,赞美了小人物高贵的品性和纯真的情感。

  2.简析〈将军族〉中“小瘦丫头”和“三角脸”的性格

  “三角脸”是一个四十来岁、退伍后在国民党军康乐队里混饭吃的大陆人。“小瘦丫头”是年仅十五六岁,为逃避被卖为娼的命运而来康乐队栖身的台湾女子。

  3.简析〈将军族〉的艺术特征

  (1)意识闪回的运用。(2)环境气氛的营造。(3)独特的叙述语调。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作者:张贤亮,著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

  1.简析〈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的主题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文革”极左政治路线所造成的农村凋敝为社会背景,塑造了朴讷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通过对邢老汉命运遭遇的描写,展现了极左路线肆虐下,中国农民物质生活极度端贫困、精神生活极其惨痛的景况,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邢老汉善良、诚实、质朴、勤劳,他是农业生产上行行都通的多面手,但他对生活所求甚少。

  2.从取材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是如何体现主题的。

  (1)在叙述邢老汉悲剧命运时,在选材上截取他一生中的几个片段:晚年的婚姻悲剧和黄狗之死。(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邢老汉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地步,给人很大的情感冲激。(3)平缓的叙述中间加以简洁的议论,笔墨沉郁、凝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受戒

  作者:

  汪曾祺。著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及随笔集〈榆树村杂记〉,本篇是一篇散文化诗意化的小说

  1.简析〈受戒〉的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的批判。

  2.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3.简析〈受戒〉是怎样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春天

  作者:张承志,著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等。本篇是诗意化的短篇小说。

  1.简答〈春天〉的主题。

  作品通过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雪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以极度其抒情的笔调,刻画了乔玛勇于献身的形象,并通过象征化的手法,诗意地揭示了春天爱情和青春的意义:它既美丽迷人,而又意味着庄严的责任和严酷的考验,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2.简析〈春天〉诗意化、象征化的艺术特色。

  以诗歌的方式写小说,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和象征化,是本篇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以乔玛的内在视角,通过其心理活动来表现人与自然力的冲突,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怀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还在多种层面上运用象征手法,春天、暴风雪、白色的儿马、驼背老人的话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简析〈春天〉中驼背老人形象的意义。

  驼背老人的特点是外表呆滞,但富有人生经验。小说首尾出现的驼背老人的形象,正好与乔玛形成了对照,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法门寺

  作者:季羡林,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本文为文化随笔

  1.简析〈法门寺〉的主题

  〈法门寺〉一文表现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的丰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文化传统钦敬赞美,又有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意识到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担负的承传民族文化的血脉,光大和再生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

  2.简答〈法门寺〉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现状的态度。

  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等。

  1.简答〈透明的红萝卜〉是怎样通过人物表现主题的

  〈透明的红萝卜〉反映的是“文革”动乱年代里的一段农村生活。作品对那个时代予以否定、批判,对在那个时代中苦难生存的黑孩以及菊子、小石匠、老铁匠、小铁匠等寄予同情。这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主要是通过黑孩形象表现主题怕,也通过其他人物。

  2.简析〈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形象和意义。

  黑孩自小便失去了家庭温暖,苦难的生活、非人的劳动,使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状态和感觉方式,在对苦难的长期承受中,他养成了一种默默忍受的习惯。一方面,他的感觉迟钝麻木。另一方面,黑孩形象又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小说正是通过黑孩形象,借助黑孩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的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化出一个明丽优美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表达了对在苦难中生存的黑孩及其他人物的同情。

  3.简析〈透明的红萝卜〉的艺术特色。

  (1)对人物感觉的独特发现和细腻描绘。(2)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女房东

  作者:严歌苓。著有短篇小说集〈少女小渔〉、〈失眠人的艳遇〉、〈海那边〉及长篇小说〈扶桑〉等。

  1.简析〈女房东〉的主题意蕴

  主题是:揭示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极度隔膜,人的内心世界的极度端孤独与寂寞,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处境下人际间心犀相通、真诚交往的呼唤。

  2.简析老柴形象的矛盾复杂的性格心理。

  老柴的外貌、心理和行为都是清晰的,他出于好奇和寂寞,一直希望能与女房东直接交往,但她的几条规定、他内心的某种约束,却使他始终不敢也没能看清她的容貌。作者在对老柴的这种矛盾心理和行为的叙述中,频频设置悬念,营造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

  3.简析〈女房东〉的艺术特色。

  (1)构思独特。(2)频频设置悬念营造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3)心理和细节描写精微细腻,笔墨酣畅。

  庐山面目

  作者:丰子恺。著有〈子恺漫画全集〉、〈缘缘堂随笔〉等。本文为游记散文。

  1.简答〈庐山面目〉的行文结构特点

  行文结构特点:沿着游庐山的次序,随意自然、灵活多变地展开叙述。

  作者沿着上山、下山、回九江和到家的顺序,一路写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随意自然。

  2.简答〈庐山面目〉的风格特征

  风格特征是率真朴素。率真指情感,在对庐山景物的描叙和对庐山印象的抒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率真的感情,不加遮掩,不事粉饰,怎么感觉就怎么写。朴素是指语言文字,不事雕琢,在朴实平淡中写出耐人寻味的意蕴。

  茶花赋

  作者:杨朔。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简答〈茶花赋〉的主题意蕴

  主题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美的生活,歌颂创造美的生活的劳动者。

  2.简析〈茶花赋〉中的“茶花”的寓意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茶花赋〉的中心意象是茶花。茶花是祖国面貌的象征。作者极度力写昆明茶花的美艳旺盛。写的是茶花,但不难从中体会到隐寓对古老的历史悠久的祖国的崇敬之情;而老树开花繁花似锦,隐寓着对充满青春活力、最美最艳而又前程无限的祖国的赞唱。总之,茶花这一中心意象对表达主题具有关键性作用,作品正是通过茶花来表达主题的。

  3.简析〈茶花赋〉在结构布局方面、意境营造方面、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结构布局极为精致,精雕细琢。特点:一是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遥相呼应。二是曲折,曲中有曲。

  意境营造方面:一是他营造的意境充溢着浓浓的诗意。二是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三是用诗的语言来托物寄情。

  语言运用方面:杨朔的散文总是那样执著地寻求文字的诗情画意,渴求做到形短意长、言微旨远。正是这样的似诗如画的文字,构造了诗的意境,隐寓着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髻

  作者:琦君,女散文家,原名潘希珍,著有短篇小说集〈琴心〉和散文集〈烟愁〉等三十余部。

  1.〈髻〉的主题是什么?

  〈髻〉的主题是感叹岁月的消蚀、青春的难驻和人生的易逝。〈髻〉通过回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哀老,终而殁世的人生历程,选取了发髻这一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表达了这一主题。

  2.简析〈髻〉所抒发的丰富复杂、层层递进的情感内容

  〈髻〉所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而层层递进,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但它并不粘执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特有的宽厚和同情。

  3.〈髻〉的构思和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髻〉的构思特点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在行文结构上,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将几十年的沧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表达了岁月消蚀、青春难驻和人生易逝的感叹。

  记波外翁

  作者:台静农,20年代曾与鲁迅等组织未名社,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80年代出版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和〈龙坡杂文〉等。

  1.简答〈记波外翁〉的主题意蕴

  〈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在1978年台湾写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受现实人生的折磨,希望破灭,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2.简析波外翁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波外翁的性格是谦恭谨慎于外,放达不羁于内,孤傲嫉俗,重情义气节而轻生死的旧时代文人的形象。

  作者对亡友有着深深的理解,在叙述他的生平事迹时,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同情和友谊。

  3.简析作者是怎样刻画波外翁性格的。

  (1)在结构行文上,行文似流水,娓娓道来,随意挥洒,文辞朴拙而传神。(2)在表现手法上善于以细节描写刻画性格。(3)引用波外翁的诗词自述,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使人物性格气质跃然纸上。

  〈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

  作者:黄永玉,著有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我的心,只有我的心〉,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等。

  1.简答〈太阳下的风景〉的抒情内涵。

  作者通过对沈从文形象的描绘,抒发了对沈从文表叔的血缘亲情,更主要的是对沈从文作为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引路人的敬爱之情。

  2.〈太阳下的风景〉是怎样将“沈从文和我”的人生经历作对照叙述

  文章以表亲两代人一先一后所走过的相似的人生历程的对照为线索,在不拘一格中显现独特的结构用心。记忆中故乡边城的美景被首尾照应,笼罩了对两代人一生沧桑历程的叙述,回顾一生,就像远远地在 望太阳下的一道美丽而苍凉的风景,意境深邃优美;

  3.〈太阳下的风景〉开头描绘的故乡小城的优美意象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城意象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对故乡土地和人民的爱,对故乡美丽风光的爱,对故乡纯朴民风和宁静生活的爱。作品开头描绘优美的小城意象,结尾又回顾小城,在结构上首尾照应,边城美景笼罩了对两代人一生沧桑历程的叙述。

  4.简析〈太阳下的风景〉的艺术特点

  (1)写人状物的鲜明生动。(2)抒情议论的直率,臧否是非,毫不掩饰主观倾向。(3)语言的生动幽默洒脱简洁。

  夜航船

  作者:余秋雨,戏剧理论家,散文家,著有文艺论著《艺术创造工程》和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1.简答《夜航船》的主题。

  《夜航船》以南方水乡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学术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本文意蕴深邃,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首来;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是一篇相当好的抒情散文。

  2.简析《夜航船》一文对“夜航船文化”的剖析

  《夜航船》一文,对中国古代“夜航船文化”进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点:(1)封闭性,(2)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3)脱离实际和脱离民众。(4)缓慢性,这种“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缓慢,正像这缓慢航行的夜航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三四十年代著有诗集《烙印》、《自己的写照》、《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著有诗集《欢呼集》、长诗《李大钊》及散文集多种。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一首短诗。他怀着对鲁迅先生之情,颂扬了鲁迅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同时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的人,给以严正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爱憎褒贬,了了分明。

  2.简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这首短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作者以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作为对立面,又以人民群众对这两种对立世界观的不同态度,来显示爱憎之情,阐发生活哲理。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扩大了诗的境界与容量。

  苹果树下

  作者:闻捷,原名赵文节,著有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

  2.简析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的艺术特征。

  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相信未来

  作者:郭路生,笔名食指。代表作品有《命运》、《疯狗》、《愤怒》、《相信未来》和《鱼群三部曲》等。

  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人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执的希望。

  2.简析本篇的艺术特色。

  作者还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段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重读《圣经》

  作者:绿原,原名刘仁甫,“七月”派诗人。著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和《人之诗续集》等。

  1.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简答其主题意蕴

  本诗写于1970年,当时诗人正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本诗副标题所谓的“牛棚”-劳动改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他不可能直接喊出对于那不公正的世界的抗议,甚至连私底下用明白的语言写下这种抗议都会带来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只能通过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

  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比喻、暗示、反语等表现手法及其对表达主题意蕴的作用。

  这种比喻的方式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因为一直用的暗示,所以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也显得比较含蓄,能给人回味。至于在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更是这首诗的明显的特点。

  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作者:公刘,原名刘仁原,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白花与红花》、《离离原上草》和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在10 年浩劫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发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种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

  2.简析大森林的象征寓意

  大森林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与现实。记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

  3.简析本诗所采用的象征、叠句式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哎,大森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

  与李贺共饮

  作者:洛夫,姓莫,台湾创世纪诗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时空倒错的方式,使千载之前的中唐和现代、古长安与台北遇合,造成古今诗人相晤邀饮的“千古一聚”场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奇情奇才的钦慕之情,体现了一种狂放傲岸的文化人格和对世俗为人、为文之道陈腐观念的蔑视。

  2.简析本诗在意象经营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苦心经营意象,以之突现精神魅力,造成奇独风姿,是本诗呈现方式的一大特色。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也极具特色。诗歌采用递进式结构,三节诗层层推进,愈进愈奇

  1.本篇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现代寓言诗,简答其主题意蕴。

  本诗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寓言的它的本体和喻体,它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是: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而据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这种讽刺、批判的意味则成为寓言的喻体。

  2.简析本诗在取材、立意及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山民

  作者: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本文为现代寓言诗。

  陈毅市长

  作者:沙叶新,著有多幕剧《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和《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

  1.简答《陈毅市长》的主题。

  《陈毅市长》的主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恢复和发扬陈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简析《陈毅市长》结构方式的独特之处。

  作品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全剧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写十件彼此独立的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

  3.以第三场为例,分析陈毅市长的性格特点

  陈毅的性格豪爽率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快人快语,这在第三场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塑造陈毅的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喜剧手法。如第三场安排的小“误会”:何淑芳误认陈毅为“沈老板”,在陈毅亦庄亦谐的回答中,消除的隔阂,也显示了陈毅的性格

  绝对信号

  作者:高行健,著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和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

  1.分析《绝对信号》的主题意蕴和整体象征手法。

  主题意蕴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剧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惑、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第二层,是由于剧本在整体上是以象征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的,因而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

  2.简析黑子形象的性格意义。

  黑子是80年代初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迷茫青年形象。他个性倔犟,带着几分野性。又是代表着人生道路上许许多多迷茫青年的一个中心形象。他的遭遇处境、心理状态及其转变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这一形象告诉青年,也告诉所有的人们,应该怎样做人,要明辨善恶是非,千万不能为小人小利走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

  3.简析《绝对信号》以人物心理串联时空场景的结构特点。

  在表现方式上,《绝对信号》在展开人物间的外在冲突的同时,更侧重于内心冲突的表现,并以人物的心理来串联时空场景;同时吸取西方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

  巩乃斯的马

  作者:周涛,原名周小涛,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

  1.简答〈巩乃斯的马〉的主题

  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通过对马的观照,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

  2.简析〈巩乃斯的马〉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三幅巩乃斯马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3.简析〈巩乃斯的马〉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2)意境阔大雄壮。(3)描写。(4)结构严谨。

  童年二题(父亲,树林和鸟 早熟的枣子)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著有诗集〈温泉〉、〈沉默的悬崖〉等,代表诗作有〈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等。

  1.简答〈童年二题〉两篇文章的主题

  〈父亲,树林和鸟〉的主题是:热爱和向往那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人世间那些揣透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给予愤怒的谴责。

  〈早熟的枣子〉的主题是:枣子因虫蛀而不正常地早熟,早熟枣子的红色是苦难催生的颜色;早熟的枣子是作者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他们遭受现实打击,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的短暂时间内耗完,以取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早熟的枣子〉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中更执著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2.分析〈父亲,树林和鸟〉的艺术特点

  (1)这是一首含蓄的散文诗,具有浓郁的诗意。(2)注意形象刻画与意境创造,使作品主题与作者感悟具有物象的可感性。(3)在艺术构思上,取对童年生活直接回忆的视角,将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熔铸在童年时代感受的鲜明独特形象中。

  3.简析〈早熟的枣子〉的艺术特点

  (1)抒情散文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作者所写同题诗歌的生动诠释。(2)注重意象、境界的营造,使长期凝聚的感悟上个月物象的可感性。(3)两文构思有共同特点,都是将童年时代的感受以鲜明独特的形象熔铸在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所思中,

  4.分析“早熟的枣子”的意象是作者一代知识分子苦难命运和追求的浓缩。

  “早熟的枣子”这一中心意象,典型而形象地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经受了猝不及防的现实的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了。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悲伤中更执着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草木篇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的告白。

  2.简析本篇中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物像的象征寓意。

  白杨象征了孤傲不屈、不为暴掌象征正直顽强、宠辱不惊的品格;梅花则是心怀崇高的理想或纯洁的爱情,不取媚于时的脱俗高洁的品格;藤象征那种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寄生于他人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毒菌象征那种居心叵测,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迷惑和毒害他人的鬼蜮行为。

  《书海夜航》二集序

  作者:唐 ,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等。早年从事杂文创作,著有杂文集〈推背图〉、〈海天集〉等;50年代后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并著有〈晦庵书话〉等。

  1.了解本文是一篇序文,简答文章所述的主要观点

  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悍的书评。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及只有虚怀求救,百家争鸣;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积累和努力;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换来文化和学术兴盛的道理。

  2.简析本文在结构上随意自如,而又终究不离题意的特点

  最后在看似随意之间回到作序的题意上。文章所及虽不外与书本有关,但却上下古今,书里书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趣味盎然,在偏重知识,叙述掌故的同时间以评论和抒情,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3.简析作者是怎样从张岱的“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的。

  在〈夜航船序〉中,明朝人张岱通过古代余姚文人在“夜航船”中学问对答的故事,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而本文的作者则在这个故事中翻出了新意。他并不单纯地反对学识的重要性,但也不将学识看作是文人学者据于炫耀的资本,甚至认为有“小僧伸介脚”,不仅是下沉的,而且应该欢迎,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才能使时代的文化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只有为文化学术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社会地会繁荣发达。力和强权所驯服的品格;仙人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