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知识点三
1、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组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P136
2、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P136
3、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P136
4、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P140
5、具体地说,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P141
6、相关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第三种 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 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P142
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P143
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P145
第七章 表象
1、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所谓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所谓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他是一种抽象的,象语言一样的表征。它与原始的刺激并不相似。按照命题码存储的赶点表象是语言的“近亲”。P166
2、★Shepard和Metzler(1971)的经典的心理旋转实验,为研究表象提供了客观的、定量的方法。P167
实验目的:表象是以模拟码存储的还是以命名码存储的?
实验程序:材料——非对称性字母;刺激变量——字母的旋转角度(以60为一个旋转单位);被试反映——对字母做“正”或“反”判断;纪录目标——正确率和反映时。
实验结果:成U行曲线
分析评论:表象是以模拟码来存储的及人质经济的加工理论。
3.Georgopoulos(1989)从生理的角度正式表象是以模拟码来存储的。P169
4.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扩充——人心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P172
5.如果两个地理位置在语义上看起来接近时,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两个位置在地理上接近。(P174)
6.Franklin 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分开。而左右相同,不容易区分。P177
第八章 语言
1、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P182
2、早期的语言定位:由Broaca和Wernicke所确定的大脑的两个区域,分别称作Broaca区和Wernicke区,前者靠近大脑额叶,后者位于皮层后部。功能:B-语言的产生;W-语言的解释。受损表现:B-言语边慢;W-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P183
3、事实上Wernicke区也某种程度地参与语言产生过程,而Broaca区某种程度地也参与语言理解过程。P184
4、Posner和Raichle发现,(1)当人们被动的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2)当人们被动的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3)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4)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P187
5、有关视觉词汇识别的三个假设:一是直接通达假设;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第三种假设叫做双路通假设。 视觉词汇识别的有关证据:直接通达——(1)对同音异义词的分析能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证据;(2)Bradshaw和Nettleton的研究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了更大的支持;(3)直接通达假设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语音中介——(1)Doctor和Coltheart的研究也支持语音中介假设;(2)语音中介假设的其他证据来自Van Order,他发现当要求对同音异义词进行归类时被试经常犯错误。双通路—Baron Strawson(1976)在他们的研究中,识别了两类读者,即直接通达读者和语音中介读者。P189
6、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重排序通达模型;整合模型。P194
7、花园路径理论框架中,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P208
第九章 问题解决
1、每个问题都包含这样三个特征,即(1)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2)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3)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P218
2、同差生相比,好学生更有可能在最初的阶段上花更多的时间,他们会话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他们花更上的时间实际解决一个问题。P220
3、理解问题的两个步骤:(1)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2)确定如何表征问题。P222-223
4、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应注意,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P226
5、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得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P227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含4个方面):一、专业知识:1-知识基础;2-记忆;3-表征;4-问题解决途径;5-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6-速度和准确性;7-元认知技能。 二、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强化。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是有关心理定势的经典试验。) 三、功能固着(Duncker(1945)的蜡烛问题。) 四、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顿悟-自上而下加工对问题解决不利,语言干扰顿悟问题的解决;非顿悟-受益于于自上而下加,语言有助于非顿悟问题的解决。P236
第十章 推理
1、四种条件推理情景:(1)肯定前件。推论导致正确的结论;(2)肯定后件。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3)否定前件。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4)否定后件。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P250
2、★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
实验目的:在问题推理过程中,人们是关于证实的偏向还是证伪的偏向。
实验过程:-见书P259.
实验结果:有89%翻E,肯定前件。
分析评论:证实偏向。
3、Johnson-Laird,Legrenzi 和 Legrenzi(1972)的信封邮票任务,也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证伪的偏向。P262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知识点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