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

发布日期:2018-05-23 05:45:37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授和辅导:
  一、4学分大学语文考试题型、考试内容
  二、论说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三、说明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四、记叙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五、诗歌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六、作文部分的复习与准备
 
  第一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考试题型、考试内容
我们先看全国大学语文4学分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认为:与“艰苦奋斗”一起体现创业者精神风貌的是(   )
A.励精图治  B.知难而进
C.同心同德  D.自强不息
2.郭沫若参加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休是(   )
A.左联  B.太阳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3.《咬文嚼字》中所举与陈词滥调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
A.写离别:“柳岸灞桥”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写风景:“春花秋月”
D.写烹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下列语句中,说明散文创作要重视表现手段的是(   )
A.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它的“核”
B.有了线,有了珍珠,还必须有一双巧手把它们穿起来
C.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
D.一座大山上有一小堆的乱石,并无损于大山的壮观
5.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的语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答司马谏议书》驳斥对方采用的是(   )
A.驳论据  B.驳论证
C.既驳论证,又驳论点  D.驳论点
7.下列文句中,用了下定义方法的是(   )
A.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
B.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是和万物一般,是继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C.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
D.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
8.《桥的运动》一文指出:桥产生蠕动的原因是(   )
A.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  B.狂风暴雨的侵袭
C.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  D.遇到地震
9.《苏州园林》一文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总”式  B.“总——分”式
C.“分——总”式  D.并列式
10.《菊花》一文提到的故事《黄英》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范成大
C.蒲松龄  D.苏东坡
11.胡适《追悼志摩》对志摩这位单纯理想主义者的态度是(   )
A.恭敬与同情  B.不理解但同情
C.理解但反对  D.不理解不反对
12.《秋夜》是一篇(   )
A.说理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B.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C.说理色彩较浓的叙事散文  D.抒情色彩较浓的叙事散文
13.《箱子岩》中说“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这“幻想”指的是(   )
A.由“他”来改变村民的生活  B.由“他”来改造村民的灵魂
C.现状是有可能改变的  D.病痛是可以消除的
14.《拣麦穗》中,“我”的性格特征是(   )
A.天真烂漫  B.少年老成
C.纯真痴情  D.感情专一
15.下列文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尽力而不能寻常  B.不应,摇其首
C.吾腰千线,重,是以后  D.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
16.方苞写《狱中杂记》旨在(   )
A.为自己申辩  B.求朝廷宽恕
C.表达内心痛苦  D.揭露监狱黑幕
17.紧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两句之后的诗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8.下列诗句中含有对比意义的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9.下列诗篇中,与杜甫《蜀相》体裁相同的是(   )
A.张继《枫桥夜泊》  B.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D.陆游《书愤》
20.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深切思念亲人的是(   )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孟子散文的特点有(     )
A.长于论辩  B.善用比喻
C.骈散相间  D.气势充沛
E.雍容和顺
2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排比  B.比喻
C.层递  D.反复
E.对偶
23.下列文章中,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     )
A.《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D.《白丝翎羽丹砂顶》
E.《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4.下列《蝢蝂传》的文句中,写“今世之嗜取者”的句子有(     )
A.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B.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D.苟能起,又不艾
E.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25.下列诗作中,纯用借景抒情手法抒发历史感慨的有(     )
A.《登金陵凤凰台》  B.《春江花月夜》
C.《游子吟》  D.《乌衣巷》
E.《江南春》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
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相若:
28.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自媚于众:
29.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详悉:
30.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恻隐: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1)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诗题为《书愤》,诗中所抒之“愤”包含哪些内容?
(2)“楼船”一联的表达有何特点?
(3)“长城”喻指什么?
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树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
(1)为什么说松树能“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
(2)指出文中所用的四种修辞手法。
(3)“望穿秋水”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五、作文(30分)
34. 数学家华罗庚写了一首诗:“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晒。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通过对04年4学分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
20.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深切思念亲人的是(   )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道题的答案为“B”,既是考背诵又是考文内容,是一道综合考察题目。下列文章中,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     )
A.《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D.《白丝翎羽丹砂顶》
E.《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相若:
  这道题的答案是:“价格相同”。句子出自《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题目是词语解释,而实际
考察的是文言文的翻译。(1)  诗题为《书愤》,诗中所抒之“愤”包含哪些内容?
这问考察的是中心思想: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2)“楼船”一联的表达有何特点?
此句考核的是写作特点。而且这一句也是课文重要的写作特点之一:这一联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己的经历,内容丰富。语言表达特色:①对仗工整,涵盖广阔;②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3)“长城”喻指什么?
这一句的答案可见课文注释(6),考察的是课文的内容;比喻能抵御敌人侵犯的英雄人物。


  5.作文题.我将在下面作详细的辅导。

  第二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议论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在分析辅导议论文部分以前,先作以下总体的的说明。
  语文知识包括作者作品知识、语言知识。作者作品知识,包括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与作品本身有关的诸如文体之类的一些信息。语言知识,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为依据,要求能够解释10篇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对于文言虚词,则重点掌握“之、其、以、于、而、则、乃”等的含义和作用,此外还需要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被动句式、倒序句式等。对于24篇现代白话文则重点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语。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
  (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
  (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希望考生结合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本书,在“串讲及指导”部分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课文所属文体,作者姓名,字号,所属朝代、国别,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写作技巧和方法,诸如对比、烘托等等,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或驳论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的各种记叙方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诗词的熟读或者背诵。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议论文的复习问题。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如《答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议论文单元常考知识要点总括
 
  二、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属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设问的修辞方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篇社论,运用完全归纳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科学的春天》是一篇讲话稿,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其次是比较法和演绎法,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运用了对比法、归纳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观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人,有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属议论文,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立论新颖,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等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论气节》是一篇演讲稿,主要运用了归纳法来说理,体现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同时具有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是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说理、较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行文平易流畅,体现为一种朴实的文风。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常先说结论,再举实例。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本文行文流畅,勾琬紧密,风格亲切自然。
9.《散文创作谈》是一篇文艺专论,运用了比较、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比较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行文引人人胜而且有文采。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在论述时,观点与材料联系紧密,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十则》相当口语化,通俗生动,还运用了比喻、对偶、反法等修辞手法。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采取了归纳、演绎、对比等论证方法,运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辞手法。
  13.《谏太宗十思疏》是议论文中的奏疏,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14.《朋党论》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5.《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的议论文,也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具有柔中寓刚的风格。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论气节》: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咬文嚼字》: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散文创作谈》: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谈<水洗>的人物和结构》: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论语十则》: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党论》:欧阳修,号醉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作者分类。
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北来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属思想家的作者有:邓小平、鲁迅、孟子、孔子。
 
3.体裁归类:
  属奏疏文体的文章:《谏太宗十恩疏》,《朋党论》。
  属文艺专论的议论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创作谈》。
  属讲话稿的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论气节》(演讲稿)。
 
4.论证方法归类:
  以反驳论点为主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司马谏议书》。
  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
  主要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文章:(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科学的春天》,《论气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咬文嚼字》,《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同时运用比较、演绎、归纳三种论证方法的文章:《科学的春天》,《散文创作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本课的对比论证方法。
  1.中心论点
  在这篇文章中邓小平同志主要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必须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
  2.对比论证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具体的例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又如:‘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作者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对比,指出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惨重的后果,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观点的正确。
  又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在以上几段文字中,文章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相对比,假设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带来惨重的后果,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阐明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论点。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本文是一篇社论。在学习中,除了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中心论点进行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1.中心论点
  文章从阐释江泽民同志关于发扬创业精神的一段话人手,全面分析了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注意,画黑线的话语)并指出了这段话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江泽民同志所归纳的64个字,全面概括了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我们要很好地领会和贯彻。”
  2.完全归纳论证法
  完全归纳论证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常有两种类型: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一般说来,在写作中,由于不可能或不必要举尽所有的个别性事例,人们经常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即通过部分个别性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而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全部个别性事例达到一般结论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创业精神的64个字的总体评价,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对这64个字从八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结论便是这八个方面的内涵与共性的全面概括,即一般性结论恰好是从全部个别性事例中得出的,这是运用完全归纳法的典型范例。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l)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
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l)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识记鲁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认知本文所应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富于强烈的讽刺力量;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
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
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
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周培源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识记周培源在历史L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认识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段落,要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认识文中所采用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要明确这些论据分别又证明了什么论点;认知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本文较为突出,要明确第二、三、五自然段的开头以设问句引出论述的内容和观点的意义。
 
  《咬文嚼字》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主要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本文在阐述论证时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在课文中,往往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文学实例,使文章言之有据,生动隽永。
  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实例。其优点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例如,第5自然段先说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再举出《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得索然无味的例子。第4自然先说更动了文字,同时就变动了思想情感的观点,再举出韩愈修改贾岛诗句的典故。第5自然段,先说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烟”字的例子,接着先说科学的文字多用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要顾及到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下小四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作为例子。
 
  《散文创作谈》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本文围绕创作这一专题,精辟、生动并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散文的特点与界限、中国散文的深厚历史传统和发展散文旋涡状的现实需要、如何搞好散文三个相关的课题。全文的重点是如何写散文,其中心论点是: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质。本文的观点对提高散文创作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论证方法较为多样,修辞手法也丰富多样,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把握。
  1.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法。运用类比论证的例子有:用线、珍珠、巧手者合一才能穿成珠串来比喻思想、生活知识、语言运用对写好散文的重要性;用笋尖笋身、菜心菜梗比喻选材的重要性。
  (2)对比论证法。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有:第20自然段用“就像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反面证明了节骨眼上的语言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3)归纳论证法。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例子。如第6段先说出“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再列举了庄周、苟况、李斯、韩非、贾谊、司马迁、王充、诸葛亮、唐宋八大家、鲁迅等大量事实。
  (4)演绎论证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只是省略了大前提。大前提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散文应该更加繁荣发展”。小前提是:“我们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推出结论:“散文创作的风气自然应该是十分蓬勃才好。”
  2.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最主要的是比喻。明喻满篇皆是,暗喻运用得十分巧妙,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把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引人人胜。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盾所处的时代背景,茅盾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时要记住文中的主要论据,和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本文成功之处;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水浒》结构上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学习本文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心论点
  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结构上的特征是: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从而得出结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最值得学习。
  2.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这是归纳论证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举例论证的意思。例如:文章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描写上的两个特点;以林冲、杨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结构的特点。
 
  《论语十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对本文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进行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儒家倡导“好学”,孔子这十则语录都与好学相关。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掌握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会大有帮助。
  1.中心论点
  这十则语录的核心都有一个“学”字,这里的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具体分析起来:
  (1)孔子把“好学”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需要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主张具有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还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是要以学为乐,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三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活思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修辞手法
  这十则语录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反洁等修辞手法。排比句如“学而时习之”一则。对偶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喻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诘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3.这十则语录,往往还是考试的命题作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张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魏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魏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本奏疏,属议论文体。魏征进呈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行“十思”。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聚德义。构成这一论点的内逻辑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方能“积其德义”;只有“积其德义”,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垂拱而治”。这些观点,见识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故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修辞手法的运用。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例如用木茂固本与流长浚源,比喻国泰须积德;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君王必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些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类型。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与列举。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积而思国之安。”“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而列举“十思”内容的句子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则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内容列举的。
  (3)对偶:文中的对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对偶的类型有。语意反复的强调,如;“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语意的相反相成,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善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朋党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欧阳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落中体现的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澄清
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从而达到维护、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复习中,要注意几个段落的具体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作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伪”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同道”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
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3)对比论证方法。(4)排比、对偶、设问。(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例二:
阅读《朋党论》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此题为2000年4月的考题):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3)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司马谏议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步骤及其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辨风格。
  本文作为书信,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文章在论述时大致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即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一个有力的角度。
  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2.论辩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柔中寓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爽直地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称自己毫无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力争“大有为”的决心,并反衬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和因循守旧。这种柔中离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第三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说明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l)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法。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
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6)数据说明法。
  (7)例证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用烧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说明统等方法如何应用的道理。又如《桥的运动》举出车行、风雨、气温、浪打、地震等引起桥变形的例子说明在外因作用下桥的运动。
  (8)引用说明法,如《白丝翎羽丹砂顶》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生活特征时,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菊花》说明菊花的悠久历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及诗词、小说等。
 
  二、说明文单元考核的知识要点
1.基本知识要点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将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科技说明文。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层层推导、条分缕析”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说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帧,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又属于科学小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3.《桥的运动》,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来看,属科技说明文。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说明方法。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本文属非文艺性说明文。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运用了举例、图表等说明方法。
  5.《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6.《白丝翎羽丹砂顶》,作者贾祖湾,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全文采用“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
  7.《菊花》,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总体上采用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说明内容。文中多用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资料。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细菌在人体内寄食的情况。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把说明对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核物理学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桥的运动》:茅以升,桥梁专家。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华罗庚,数学家。
  《苏州园林》: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湾,科普作家。
  《菊花》:杨宪益,翻译家。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体裁归类
  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属于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苏州园林》。
  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有:《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3.结构方式归类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了“总一分”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总”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白丝翎羽丹砂顶》。采用了“并列”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主要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的采用,各课文如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定义、举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诠释。
  《桥的运动》:定义、列举、比喻、引用。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定义、举例、图表。
  《苏州园林》:比较、比喻。
  《白丝翎羽丹砂顶》:引用。
  《菊花》:引用。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拟人。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钱学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钱学森自赴美留学后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学科体系;识记本文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知本文“总一分一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本文综合运用了定义、诠释、举例三种说明方法的含义。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宏观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构成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后,着重说明了基础科学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说明的中心
  作者在宏观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与基本体系之后,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一再强调基础学科尤其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即物理与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文章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是“总一分一总”整体结构方式。首先概说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再由基础学科推进到“最基础”的学科。进而,作者又展
开分述,对一般基础学科分门别类地逐一解说,突出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最后,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作者又用归纳法勾画出以根本的基础学科为支柱的现代科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全文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自然科学学科图
  工程结构
  电力技术
  工程技术学科  电子技术
  农业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
  天文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地学
  生物学
  基础学科  化学
  其他分支学科
  物理
  根本基础学科
  数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
 
  《苏州园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叶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是以展示苏州园林之美为中心,采取先总说后分述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
用的比较、比喻两种说明方法。园林,是一种建筑综合艺术体。它不仅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州园林,久负盛名,是我国江南园林艺术风格和成就的代表。本文就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观的说明文。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对本文的说明中心和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1.说明中心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色,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比较说明方法:如说我国的建筑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则努力避免对称;说北京的园林多用彩绘,苏州园林则多用淡灰色等,就是比较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方法:说建筑是图案画,园林是美术画,说苏州园林没有宝塔式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等,就采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白丝翎羽丹砂顶》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贾祖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说明法的意义,并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禽丹顶鹤的说明文。文章对丹顶鹤的优美特征及其观赏价值作了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保护这种珍禽是一件重要工作。在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应用下例重要内容:
  1.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采用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优美的体态和为人喜爱的生理特征,并解释其体态、生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着重说明丹顶鹤是一种珍禽。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8自然段,介绍我国养鹤、驯鹤的悠久历史,说明丹顶鹤是历代人们所珍爱的珍禽。
  第三部分,包括第9、10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及其日趋减少的原因,提出保护丹顶鹤是一件重要工作。
  2.说明方法
  本文大量采用了引用说明法,文中所引古代诗文、图画等资料,丰富多采,使用恰当得体。它们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强调、充实说明的内容,或增强说明的形象性、趣味性,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增强文章知识性的同时,又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引用唐人的诗句作为文章的标题,醒目形象,引述《左传》记载讲我国养鹤的悠久历史,令人信服。引用《花镜》中关于鹤产卵、护卵的描述,情景生动,趣味横生。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著名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从延年益寿观念到人格气节象征观念。(2)一是由于陶渊明非常爱菊,(2)是陶渊明与菊花都有骨气。(3)人的骨气是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中显现出来,菊花的骨气是在与肃杀秋霜的抗争中显现出来,两者异质而同构,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风亮节。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高士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高士其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理解文章开头讲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简要说明这个铺垫的作用;认知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说明的特点;辩识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有关细菌知识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说明了寄生在体内的众多细菌的种类、特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学习时应注意把好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1.写作特色
  (1)文章的开头由讲述《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引出,使文章显得幽默活泼,风趣可掬,从而为全文奠定了富有趣味的基调,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使说明过程波澜迭起,饶有风趣,读来引人人胜。
  2.修辞方法
  文章多用生动的比喻,如将细菌比作“食客”,把人体比作“游行大饭店”,又将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分别比作“切菜间”、“厨房”、“小食堂”、“大食堂”等,这类比喻,将科学术语化为形象事物,较易被人理解。
  文章还经常采用拟人手法。将细菌人格化,如“涂脂擦粉”、“大腹便便”、“挤眉弄眼”、“拍手踏足”、“安分守己”、“捣墙毁壁”等用于描写人类外貌、动作乃至性格的词语的运用,使细菌的形状、特性变得异常生动、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们这一所细菌大饭店,一开前门使是切菜间,壁上有自来水,长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市道,直达厨房。厨房是一支大油锅,可以收缩;里面自然发生一种强烈的酸汁,一种神秘的酵汁。厨房的后面,先有小食堂,后有大食堂,曲曲弯弯,千回百转。小食堂备有咖喱似的黄汁,以及其它油呀醋呀,一应俱全。大食堂的设备,较为粗简,然而客座极多,可容无数万细菌,一出后门,直通马桶。
  (1)这段文字说明的是什么?
  (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这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4)这里把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各比喻作什么?
  (5)“自来水”、“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南道”的比喻意义各是什么?
  (6)这段文字中的比喻手法有哪些特点?
  (7)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本文是一篇怎样的说明文?
  参考答案:(1)整个人体是细菌的大饭店。(2)比喻说明方法。(3)按照空间顺序。(4)口腔比喻为切菜间,胃比喻为厨房,小肠比喻为小食堂,大肠比喻为大食堂。(5)自来水比喻唾液,粉
红色活动的地板比喻舌头,南道比喻食管。(6)一是全面系统,二是十分贴切,三是形象生动。(7)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
 
第四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
  《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
  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地
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我与地坛》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史铁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掌握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了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本文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学习时应把握好本文的重点内容。
  1.中心思想
  文章述说母亲对作者的无限母爱,表达自己对自身经历和人生命运的种种感受,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2.写作特色
  (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
  (2)心理描写。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
  (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4)运用象征手法。意在言外,使文章像诗一样寓意无穷。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又例如在第三节也使用了象征手法,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3)文章的第三部分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这部分将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进行排比铺陈,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类比使人浮想联翩,物象层出,象征使联想升华,寓意含蓄,所有这些都使这部分文章像诗一样优美含蓄。
  3.以下的一些题目可以帮助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A.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1)这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2)描述这情景是为表现什么?
  (3)这里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这段文字的排比有何特点?
  (2)用各种事物来类比四季,有何象征寓意?
  (3)这里所运用的排比、类比、象征各有什么作用?
C.(2000.4.自学考试试题)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想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请回答:
  (1)“蜂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蚂蚁……”和“瓢虫—…•”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l)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这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3)象征着“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这题考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及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史记》的体例;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本文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归纳廉颇和满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理解本文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
  1.这是篇人物传记。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商相如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2.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善于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因为作者在刻画廉蔺这两个主要人物时,运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对话,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相如与赵王关于“予不予壁”的对话解决了赵王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些对话还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相如在秦廷的对话,根据不同的情境与氛围,语气也各异,;有时语气和蔼、谦恭礼让,有时直言相斥、雄辩折人,有时分析利害、有理有据,有时又怒气冲天、咄咄逼人。这些对话充分显示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谋、
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廉颇卤莽直爽、勇于认错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3.完壁归赵。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赵王悉召群臣议。
 
  《毛颖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理解文中的疑难词语;概要说明本文寓言性传记文特征;认知本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结合有关段落予以具体说明;识别文中明显具有双关意义的语句,说明其双关意义;认知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
  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作为传记,文章记叙了毛颖的祖先、出生、才能、性格和仕途经历。但由于毛颖是毛笔的拟人化,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是毛笔的生产经过、制作方法、社会功用和使用特点的形象化展现。同时,由于作者在拟人化的基础上,又采用了语意双关的象征性笔法,使这篇传记有了寓言性,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隐隐地体现了文人士子“南柯梦”式的仕途遭际,嘲讽了统治者的“少恩”,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慨。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写作特色:
  (1)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毛颖的先祖、它的被俘人宫、受封任用、才能品性以及它晚年的冷遇,赋予它以人的身世和仕途命运,使它具有人的才能、行为、性格和心态。将毛笔人格化,将其拟化为人,自始至终采用为人作传的规格、方式、笔法和语言来为毛笔立传。这就使本文该是一篇诠释性的说明文,变成了一篇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物传记,从而达到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2)运用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手法。这些语意双关、象征寄托方法的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作者写毛颖的生平,始终相关着毛笔和文人两个方面,也就是将人与物一笔双写,文章处处看似写毛颖其人,却又处处无不是在写毛笔。例如,说毛笔的制作是“取其髦”、“拔其豪”、“聚其族”、“加束缚”、“赐汤沐”,显然对应着统治者对文人士子的选拔、集中、控制和礼遇;说毛笔的功能和特点是“无不纂录”、通于当代之务”、“善随人见”、“一随其人”,显然关联着文人士子的社会作用和某些习性;说毛颖“日见亲宠任事”、“累拜中书令”、“与上益押”、“日夜常侍”,显然象征着那些得志士子的腾达受宠。说毛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显然寄托着作者对文人士子一生遭际的感慨。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2)能匿光使物。
(3)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寓言二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柳宗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同语;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掌握《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认识《蝜蝂传》的两部分之间的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关系的两个主要对应点;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
  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二者的共同主题是讽刺那些喜好功名利禄、贪得无厌者,并揭示他们可耻下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
《蝜蝂传》通过描述蝜蝂好负物、喜爬高以至累死摔死的习性,讽刺腐败官吏对高官厚禄的贪欲,嘲笑他们的见识与小爬虫一般低下,并指出他们最终难免自取灭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从
以下两方面重点把握好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2)《蝜蝂传》的两个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简练而精警。
  这两则寓言小品,虽然一则是虚拟人物故事,一则是实写昆虫习性,但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思想,即讽刺贪图名利者终将自取灭亡;两者的具体表现手法虽有较大差异,但在总体上都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基本表现手法。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A.水之氓咸善游
B.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C.中济,船破,皆游。
 
  《柳敬亭说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岱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的主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认知文中运用的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认知文中的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
  1.这是篇写人散文。文章通过对柳敬亭外貌、神态、动作、细节以及说书场面的描写,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他高超的说书技艺。学习时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写作特色进行:
  (1)第一段中动用欲扬先抑、铺垫对村烘托等手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时,文章先写柳敬亭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再写他说书时却神采飞扬;运用铺垫手法,写柳敬亭说书的价钱很高,即使早早下定金还常常不得空;将柳敬亭与当时红极一时、风流妍美的名歌妓王月生相提并论,则运用的是对照反托的手法。这些叙述,为下文渲染柳敬亭说书的技艺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2)文章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前后照应,两者为写柳敬亭的外貌与说书技艺,使前后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了咀嚼不尽的意味。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对柳敬亭说书的场面描写异常精彩:“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人情人理,人筋人骨”是对柳敬亭说书时的动作、声音的正面描写;“主人必屏息而坐,侧耳听之”则是对观众反应的侧面描写。
  (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声如巨钟”用来比喻柳敬亭说书的声音,“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则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柳敬亭说书的艺术效果。
  2.对于字词的掌握,如以下的题目
1.南京柳麻子,黧黑。
2.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3.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狱中杂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方苞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别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
  1.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大量确凿事实,揭露了清代监狱种种黑暗的内幕,反映了清代封建体制下司法部门的极端腐朽。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本文写作特色主要有两点,一为选择确凿、典型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二为运用朴实、简练的语言来描绘人物性格特征。
  (1)本文记事,全用确凿、典型的事例,有极强的说服力。这些事例,或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作者耳闻目睹,真实、具体、可信。运用这些典型事例说明问题,对于揭露清代监狱的黑暗内幕,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性格时语言朴实、简练,作者运用平易的笔触,准确而细致地叙述了大量事实真相,语言十分朴实、简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清代狱中种种腐败现象。如写杀人犯郭四的神态,“意色扬扬,若自矜诩”显露出其有恃无恐的心理。又如对山阴李姓的描绘,居狱外“漠然无所事”出狱反而“怅然”。
  2.要结合一些例题,灵活地掌握上述所说的课文的知识点。如:
A.(2000.10.自考试题)阅读《狱中杂记》中的一段文字:
  凡死刑狱上,行刑无俟于门外,使其党人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支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变馨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
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瘤疾。
  请回答: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从这段文字来看,《狱中杂记》的即使有什么特色?
 
 
  B.解释加点的字
1.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2.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日:“此疫作也。”
3.余叩所以。
 
第五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恩《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6.《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沁园春•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
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春江花月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
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
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
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借事抒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功绩和为人;这两句借事抒情,包含着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借事抒情。
  《枫桥夜泊》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心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声有色,远近相接,层次分明。而画中的主体则是漂泊异乡、黯然失魂的诗人。
 
  《游子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孟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通过描绘典型事例,运用比喻象征,礼赞了温煦深挚的母爱。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巧妙完美,耐人寻味。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晖”喻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母爱深厚,子女也难相答母容干万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下列作品中,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有
  A.《游子吟》B.《出塞》
  C.《江南春》D.《春江花月夜)}
  E.《迢迢牵牛星》
2.下列标题属于词牌的有
  A.《游子吟》B.《虞美人》
  C.《出塞》D.沁园春》
  E.《望海潮》
  此题考查的是对体载的掌握。
 
  《乌衣巷》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凭吊金陵古迹乌衣巷,描绘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感叹沧海桑田,暗示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豪门大族不可能永享富贵的情景。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寓情于景。诗人咏怀古迹,通过自然景物(野草、斜阳、燕子)的描写,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感叹,却没有发一句议论。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诗的前四句与送别有什么关联?
  (2)全诗分为几层?从送别的意义上看,各自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以草的枯荣,象征人间的离合,坚信别离必有再聚时,也以春草再生鼓励离人坚韧不拔。(2)前六句为一层,借春草安慰离人,鼓励离人;后二句为一层,点明送别。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层次划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江南春》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描绘江南春景,寄寓历史感慨。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把握抒情方法,这是因为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两句专写烟雨中的南朝佛寺。南朝广建佛寺。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掩映在花丛烟雨之中,成为江南一景,而今却所存无几。诗人借佛寺关系历史发展,得出如下结论:信佛决不会带来长治久安。
 
  《夜雨寄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绝句。诗人滞留巴蜀地区,收到妻子的来信,以此诗作答,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构思巧妙,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将眼前与将来、实景与想象融合为一,展现自己与亲人悲欢离合的情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两次写“巴山夜雨”,前一次以秋雨萧瑟之景来渲染长夜难眠的离愁别恨;后一次则通过设想未来,表现出诗人切盼回到妻子身边的愿望。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本诗,简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诗中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2)诗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答案:(1)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
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2)时间:分离的现在与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
山与夫妻团聚的长安。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的意境。
 
  《虞美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达汴京,受封“违命侯”。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用这首词,追怀故国,思念往昔,抒发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词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此词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将愁思比作满江春水,奔流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词人身陷“小楼”不得自由,而又怀念故国的满腔愁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寓意是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囚禁生活与春花秋
月无缘,表示痛不欲生的绝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阶下国的内的哀愁。本题旨在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
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
1.(2000.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
  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10.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
  A.柳永  B.苏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
3.(2001.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
  A.父亲B.哥哥
  C.儿子D.弟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中,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此词抒情时主要通过叙述人的举止情态抒情,将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主人公的形象。外在情态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表明词人抑郁苦闷,百无聊赖,满腹忧伤,不能抑止。内心活动用“闻说”、“也拟”、“只恐”等句来表达,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诗人再也兴不起游玩的兴趣。
  请看以下的试题: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义是什么?
  (2)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1)春光依旧,而丈夫故去,自己流离失所。(2)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含义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书愤》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早岁的壮志豪情和前线的斗争生活作映衬,抒发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诗的前四句为借景抒情。回顾年轻时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样简单,以为凭着豪情壮志和坚定如山的气慨,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复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复杂难测,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结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斥责,二是盼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达到九州一统的目的。
  本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两种表现手法。
  (1)今昔对比,古今观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历史的观照,突出了主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善用典故。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斥责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的愿望。
  请看下面的考题: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书的“愤”有哪些方面?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什么?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气氛。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试题)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的名句是(  )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答案:这一题考诗词背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叠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以下内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现在上片,用多种景物的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感情。
  2.表现手法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暂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请看下面的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把吴钩看了,栏于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比拟、比喻、象征(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题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尽西风、季鹰归未
  C.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题目考查考生对诗词原文的背诵以及理解。
3.(2001.10,自考题目)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有(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体说鲸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参考答案:此题是考察对课文的熟悉。在诗中的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确答案为CDE。
 
 
  第六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作文部分的复习与准备
  在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作文要占40分,即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作文实际情况的好坏,对考试的成绩影响极大。这里,着重谈一谈作文考试,这是课文中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这里我们侧重于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加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第一部分: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下面,我有针对性地给考生谈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审好题
  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一般说来,议论文题目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另外,是中心论点以联合词组为题,这就要求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第二种,对那些蕴含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题目,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如《议“根深才能叶茂”》是一个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根深和叶茂的关系,不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根深才能叶茂”这个比喻,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喻意义,指出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真正符合题目的要求。
  第二类是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有的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题目。这类试题在历届自学考试中用得比较多。对看材料作文的试题,一定要
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著,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曰:何不洒扫以待室!”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不少材料是有比喻或类比意义的,面对这些材料,一方面要挖掘它的隐喻意义,另一方面要引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能紧扣题旨,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二、确立论点,开好头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点应该在开头就提出来,因为这样就能达到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效果,为后边的论述创造方便条件,尤其是考试作文,一篇议论文的字数不多,应尽快地摆出论点,使文章中心明确,所以,一般都把论点置于文章的开头。
  在议论文中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着重介绍几种比较容易的方法。
  1.开门见山。如“治学的态度应该持恒专一,只要有换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方法简洁明了,最易学会。
  2.设问作答。如“做学问是一件艰苦的事,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怎样的治学态度呢?是半途而废、换而舍之,还是坚韧不拔、契而不舍?这是决定他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这种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人思索,不等找到答案,论点自然道出,更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3.引用人题。如“读过《歌德巴赫猜想》一文的人,都会被陈景润的治学态度所感动,他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度过了多少个冬夏与春秋,演算了整整几麻袋的草稿,终于产生了辉煌的‘陈氏定理’。他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引用有关材料并合乎情理地导出论点的方法,在材料作文中用得较多。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引用材料不能太长,引用的内容要与题旨紧紧相关,而且能够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论点。
  4解题溯源。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刻一阵子就丢开,虽然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这一十分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应抱坚持不懈、精诚专一的态度。”这是一篇以《“契而不舍”小议》为题的议论文的开头。它先提出题目的来源,并解释题意,然后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往往在有出处的题目上。在解题溯源时,解释要简洁,引用要恰当,解题溯源的目的是为了提出论点。
  三、选好材,进行具体的分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论据。对议论的题目进行过一番审视,并在基本确立论点后,下面的工作就是选择材料展开具体论证,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有一自学考试的考题,提供的是这样一个材料:
  廖承志同志逝世后,他的孩子写一篇悼念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1979年5月,爸爸率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我们知道他掌握着一部分名额,都很想去。有一天吃饭时,大家就故意议论起这件事。开始,爸爸不表态,最后终于说话了,可是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他说“这是出国访问,小孩子怎么能去。”我们是没希望了,我们想,大姑姑(即廖梦醒)还有可能去,因为她在日本长大,那里有很多朋友,爸爸又只有这么一个同胞姐姐,她还是符合条件的。但是,爸爸仍然不同意,他反复对大姑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愿意为中日友好作贡献,可是,这次我是团长,不能照顾自己的亲属,以后还会有机会的。”友好之船回国以后,社会上有许多传闻,说爸爸不但带了子女,还带了孙子、阿姨。我们都觉得冤枉,爸爸却—笑了之。
  一些考生不仔细分析材料,就在抨击腐败、批评开后门拉关系上大做文章。从广义上讲,这也是可以的,但扣题并不紧,材料的原义抓得也不准。这段材料按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写三个情节。实际上也就是表现了廖承志同志高贵品德和精神的三层内容,概括地说就是:(1)不循私;(2)顾全大局;(3)胸怀宽广。这三层意思归纳成一点: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因此,文章题目可拟为《心底无私天地宽》、《从“一笑了之”谈起》、《革命家的宽广胸襟》等等。具体来说,可将材料的三层意思逐段加以论述。形成一种纵深式结构,范围越来越广(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思想境界的揭示也越来越深。
  在议论文的考试中,常常见到两种不讲究选择材料的倾向:一种是材料的堆积,就是不对论点多加思考,引了一大堆材料,这样写的结果,全文很可能就是杂乱的一大堆文字,不知文章重点议论什么,用什么来进行论证,如何论证,等等。一句话,就是缺少分析。第二种倾向是没有材料,只有简单化的结论和笼统的断语。例如,一些考生碰到写正面肯定或褒奖性的论题,就喜欢用这样的语言:“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吗?”这是简单化、公式化的标语口号式写法,如果前面不作具体的论证分析,只是举一两个实例或引用一两名言,那么,这样的文章谈不上是什么议论文。重要的是对材料进锋积具体的分析和较细致的阐述,也就是巧妙而严密地揭示论点与论据、观点与材料、论点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论述的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使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这自然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两种:
  1.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议论文不仅要通过概念(观点、论点)判断(立论、结论)的形式,更需要通过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四周的现实与揭示客观的真理。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议论来说,也可以称为三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而得出的这两个对象在其它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2.例证与反证法。
  例证就是举例证明。例证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个别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论证某一论点。运用之妙正如古人所说“熟事虚用,僻事实用”,意思是说,人们熟悉的事例要简单笼统一点,而别人比较生疏的事例却要具体一点。反证就是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它的荒谬无理,从而间接地证明正面所立的论点的正确性。从手法上说,反证法有两种:直接指出反面假设的错误
和间接归纳出反面假设的荒谬性。
  三、安排好结构
  论说文的结构安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常说的文无定法。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常见的结构方式:
1.提出论点
2.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3.用实例进行正反论证(最好是3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的事例;事例要涵盖古今中外)
  4.收束全文。
  第二部分: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是记人记事的文章体裁,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笔触,将现实生活中充满情趣、意蕴或美感的人物、事件、环境和景物,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和体验到那种生动的形象、高尚的精神和,冶人的乐趣。记叙文主要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方法,描绘那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件和悦目的景色。它是常用文体中的又一个大类。自学考试中出过的类似作文题,考的都是这种记叙能力。
  一般来说,记叙文中需要写清楚四个内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因、经过、结果、背景等等,其中又自然地要求穿插与人和事有关的动作、言语(对话)、心理活动和景物等的叙述与描绘。除了这些基本因素的要求外,要写好记叙文,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人物要写活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物的。要写好人物,关键是要将人物写活。所谓写活,就是将人物写成有血有肉、有活力有生命的形象,即写成有言语、有行动(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有细节、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要写活人物,具体来说,有这么四种常用方法与技巧:
I.要“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描绘一副美丽的面孔的不一样,“美丽地描绘”也就是要描绘出各个人的特色,用审美的笔调来描写,而不在于对象本身美不美。
2.重点写“怎么做,’。要使人物“活”起来,自然是写动态较好,所以,行动描写就很重要。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这里的“怎么做”,就是我们应着重关注的,实际上就是多写人物的行动。
3.动与静的结合。要使人物“活”起来,除了写外部的能看得见的动作以外,写人物心理的活动,即外表静、内在动的形态,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人们内在很激动、很有思想,但外部却难以表现,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了。
4.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因此,描写人物只需用一、两个细节,即可使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二、事件要写具体
  记叙文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叙事,即写事件、讲故事。事件和故事都是由人引发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构成),写好人物是基础,这点,前文已述。当然,叙事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事件要写具体是总的原则,细分一下,写好事件,应具备四个条件:
  1.过程要叙述完整。记叙文中的事件,一般都要求有完整性,即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有时虽有某部分的省略,但不能影响全局,给人造成疑惑)。
  2.要写出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令人生厌;生动曲折引人入胜。这些道理体现在记叙文中,主要就是要求将事件安排得有波有折。要写出曲折,从技巧上说,就是巧妙地运用好“突转”、“发现”和“悬念”等手段。
  3.倾注感情写出意蕴。当然,记叙文不是诗歌和抒情散文,一般不直接抒情,主要是“即事以寓情”。深含情感的事情,生活中常常发生,只要我们多多留心,将那段掀起过你感情波澜的事情印入心田里,流露在笔端下,那同样也会打动读者的心灵。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不完全归纳法  B.比较法
  C.完全归纳法  D.演绎法
2.《论气节》一文的文体是(  )
  A.杂文  B.讲演稿
  C.社论  D.文艺评论
3.《论语》一书的编撰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孔子的弟子  D.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先提出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然后指出这种主张的荒谬,进而阐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这里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  B.类比法
  C.立论  D.驳论
5.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文的是(  )
  A.《咬文嚼字》  B.《朋党论》
  C.《答司马谏议书》 D.《谏太宗十思疏》
6.下列诗句中,含有作为历史兴衰变化见证的是(  )
  A.朱雀桥边野草花  B.乌衣巷口夕阳斜
  C.旧时王谢堂前燕  D.飞人寻常百姓家
7.长篇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
  A.老舍  B.茅盾
  C.叶圣陶  D.巴金
8.下列见于《白丝翎羽丹砂顶》中的引文,作者指出不合事实的是(  )
  A.鹤“栖于陆,故足高而尾雕”
  B.“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C.“食于水,故其喙长”
  D.鹤“见人数窥其卵,即啄破而弃之”
9.记载汉代宫中有饮菊花酒习惯的古籍是(  )
  A.《风俗通义》B.《西京杂记》
  C.《东京梦华录》D.《范村菊谱》
10.下列作品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  )
  A.《苏州园林》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C.《桥的运动》  D.《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11.《箱子岩》中描写的风土人情属于(  )
  A.浙东  B.闽南
  C.湘西  D.湘北
12.《都江堰》中说:“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是指李冰的精神,即为()
  A.善于总结治水  B.为人智慧、仁慈、透明
  C.生生死死为人民造福  D.政治家应钻研技术
13.《拣麦穗》一文开头和结尾,对文章主体部分的作用是
  A.烘托  B.铺垫
  C.映衬  D.类比
14.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
  A.《毛颖传》  B.《狱中杂记》
  C.《哀溺文序》  D.《蝜蝂传)
15.《陶庵梦忆序》一文的作者是(  )
  A.柳宗元 B.韩愈
  C.张岱  D.方苞
16.《都江堰》下列句子中,用了与其他三句不同修辞方法的是(  )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里、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
  C.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D.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
17.《我与地坛》中以乐器对应四季,夏天则是(  )
  A.小号  B.定音鼓
  C.圆号和长笛  D.大提琴
18.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
  A.柳宗元B.欧阳修
  C.韩愈D.王安石
19.《毛颖传》为毛颖立传,所暗示的对象是()
  A.封建官吏  B.普通百姓
  C.皇帝  D.文人士子
20.方苞生活的时代是(  )
  A.元代  B.明代
  C.宋代  D.清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符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意思的有(  )
  A.《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B.对于林冲,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
  C.杨志因为失陷花石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
  D.林冲刺配沧州,在野猪林内被鲁达救下
  E.《水洗》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22.《追悼志摩》中引用了志摩的诗抒情写意,下列说明符合文意的有(  )
  A.“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表示一生来去匆匆
  B.“我攀登了万切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表示一生对爱的追求
  C.“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表示了一生的挫折、失败和痛苦
  D.“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霞:飞来了,不见了,没了”,表示追求实现理想
  E.“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方向吹”,表示对生活的困惑和人们对他突然死去的茫然。
23.“桥的种种变形,在不同的外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这些外因有(  )
  A.车辆驰过  B.气温骤变
  C.狂风暴雨  D.地震
  E.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
24.下列诗句,具有用上下对比意义来表达诗旨的有(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国田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暨螺会”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比喻  B.对偶
  C.借代  D.比拟
  E.排比
 
三、词语解释题
26.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之先:
27.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莫如纣:
28.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
  蠕动:
29.槛楼的衣衫
  槛搂:
30.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质其首:
四、简答题
3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那据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回答:
  (l)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词中哪些地方通过描绘人物举止神态来抒情?各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清?
  (3)末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早就委身于沟壑。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它从不吝啬对我的帮助。书是我青春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了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1)作者用哪几句话概括了文中的三层意思?
  (2)这段文字节选自柯灵《书的抒情》,对书抒情,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委身于沟壑”是什么意思?
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日:‘不可,江汉以谬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1)孟子在文中斥责了陈相兄弟的什么行为?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2)“江汉以准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用来赞美何人?含义是什么?
  (3)文中的“幽谷”、“乔木”各指什么?“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指谁?
五、作文题
34.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C  6.C  7.C  8.A  9.B  10.A  11.C  12.C  13.B  14.A 15.C  16C  17B  18.C  19.D  20.D
二、多项选择题
21.ADE  22.ABCE  23.ABCDE  24.AE  25.AD
三、词语解释题
26或之先:有人在他前面(超过他)。
27.莫如纣:没有人比得上纣王。
28.蠕动:像蠕虫一样地收缩运动。
29.褴褛:衣服破烂
30.质其首:拿他的头颅作抵押
是、简答题
31.答:(l)在此表达经历国破家亡惨痛遭遇后的李清照,在避难金华之时的孤苦凄凉、愁绪满怀的心情。(2)“日晚倦梳头”,通过外在情态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愁闷抑郁,无情无绪。“欲语泪先流”,说明人物满腹忧伤,不能自已。(3)夸张、拟物。
32.答:(1)“书是我的恩师”,书给我教育。“书是我的良友”书给我帮助。“书是我青春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伴侣”,书给我安慰。(2)拟人。(3)死去。
33.答:(1)背叛师道的行为。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孔子贤弟子对待老师的动人行为作对比。(2)赞美孔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深的学问。(3)“幽谷”喻指许行及其农家学说。“乔木”喻指陈良及其儒家学说。“下乔木而入幽谷者”指陈相、陈辛兄弟俩。
五、作文题
34.作文略

  注:本讲义由“世纪燕园”提供!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xxbj/420.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授和辅导:
  一、4学分大学语文考试题型、考试内容
  二、论说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三、说明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四、记叙文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五、诗歌部分的复习重点与复习难点
  六、作文部分的复习与准备
 
  第一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考试题型、考试内容
我们先看全国大学语文4学分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认为:与“艰苦奋斗”一起体现创业者精神风貌的是(   )
A.励精图治  B.知难而进
C.同心同德  D.自强不息
2.郭沫若参加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休是(   )
A.左联  B.太阳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3.《咬文嚼字》中所举与陈词滥调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
A.写离别:“柳岸灞桥”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写风景:“春花秋月”
D.写烹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下列语句中,说明散文创作要重视表现手段的是(   )
A.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它的“核”
B.有了线,有了珍珠,还必须有一双巧手把它们穿起来
C.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
D.一座大山上有一小堆的乱石,并无损于大山的壮观
5.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的语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答司马谏议书》驳斥对方采用的是(   )
A.驳论据  B.驳论证
C.既驳论证,又驳论点  D.驳论点
7.下列文句中,用了下定义方法的是(   )
A.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
B.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是和万物一般,是继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C.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
D.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
8.《桥的运动》一文指出:桥产生蠕动的原因是(   )
A.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  B.狂风暴雨的侵袭
C.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  D.遇到地震
9.《苏州园林》一文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总”式  B.“总——分”式
C.“分——总”式  D.并列式
10.《菊花》一文提到的故事《黄英》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范成大
C.蒲松龄  D.苏东坡
11.胡适《追悼志摩》对志摩这位单纯理想主义者的态度是(   )
A.恭敬与同情  B.不理解但同情
C.理解但反对  D.不理解不反对
12.《秋夜》是一篇(   )
A.说理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B.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C.说理色彩较浓的叙事散文  D.抒情色彩较浓的叙事散文
13.《箱子岩》中说“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这“幻想”指的是(   )
A.由“他”来改变村民的生活  B.由“他”来改造村民的灵魂
C.现状是有可能改变的  D.病痛是可以消除的
14.《拣麦穗》中,“我”的性格特征是(   )
A.天真烂漫  B.少年老成
C.纯真痴情  D.感情专一
15.下列文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尽力而不能寻常  B.不应,摇其首
C.吾腰千线,重,是以后  D.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
16.方苞写《狱中杂记》旨在(   )
A.为自己申辩  B.求朝廷宽恕
C.表达内心痛苦  D.揭露监狱黑幕
17.紧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两句之后的诗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8.下列诗句中含有对比意义的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9.下列诗篇中,与杜甫《蜀相》体裁相同的是(   )
A.张继《枫桥夜泊》  B.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D.陆游《书愤》
20.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深切思念亲人的是(   )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孟子散文的特点有(     )
A.长于论辩  B.善用比喻
C.骈散相间  D.气势充沛
E.雍容和顺
2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排比  B.比喻
C.层递  D.反复
E.对偶
23.下列文章中,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     )
A.《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D.《白丝翎羽丹砂顶》
E.《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4.下列《蝢蝂传》的文句中,写“今世之嗜取者”的句子有(     )
A.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B.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D.苟能起,又不艾
E.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25.下列诗作中,纯用借景抒情手法抒发历史感慨的有(     )
A.《登金陵凤凰台》  B.《春江花月夜》
C.《游子吟》  D.《乌衣巷》
E.《江南春》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
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相若:
28.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自媚于众:
29.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详悉:
30.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恻隐: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1)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诗题为《书愤》,诗中所抒之“愤”包含哪些内容?
(2)“楼船”一联的表达有何特点?
(3)“长城”喻指什么?
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树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
(1)为什么说松树能“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
(2)指出文中所用的四种修辞手法。
(3)“望穿秋水”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五、作文(30分)
34. 数学家华罗庚写了一首诗:“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晒。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通过对04年4学分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
20.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深切思念亲人的是(   )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道题的答案为“B”,既是考背诵又是考文内容,是一道综合考察题目。下列文章中,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     )
A.《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D.《白丝翎羽丹砂顶》
E.《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相若:
  这道题的答案是:“价格相同”。句子出自《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题目是词语解释,而实际
考察的是文言文的翻译。(1)  诗题为《书愤》,诗中所抒之“愤”包含哪些内容?
这问考察的是中心思想: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2)“楼船”一联的表达有何特点?
此句考核的是写作特点。而且这一句也是课文重要的写作特点之一:这一联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己的经历,内容丰富。语言表达特色:①对仗工整,涵盖广阔;②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3)“长城”喻指什么?
这一句的答案可见课文注释(6),考察的是课文的内容;比喻能抵御敌人侵犯的英雄人物。


  5.作文题.我将在下面作详细的辅导。

  第二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议论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在分析辅导议论文部分以前,先作以下总体的的说明。
  语文知识包括作者作品知识、语言知识。作者作品知识,包括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与作品本身有关的诸如文体之类的一些信息。语言知识,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为依据,要求能够解释10篇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对于文言虚词,则重点掌握“之、其、以、于、而、则、乃”等的含义和作用,此外还需要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被动句式、倒序句式等。对于24篇现代白话文则重点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语。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
  (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
  (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希望考生结合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本书,在“串讲及指导”部分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课文所属文体,作者姓名,字号,所属朝代、国别,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写作技巧和方法,诸如对比、烘托等等,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或驳论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的各种记叙方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诗词的熟读或者背诵。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议论文的复习问题。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如《答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议论文单元常考知识要点总括
 
  二、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属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设问的修辞方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篇社论,运用完全归纳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科学的春天》是一篇讲话稿,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其次是比较法和演绎法,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运用了对比法、归纳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观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人,有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属议论文,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立论新颖,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等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论气节》是一篇演讲稿,主要运用了归纳法来说理,体现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同时具有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是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说理、较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行文平易流畅,体现为一种朴实的文风。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常先说结论,再举实例。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本文行文流畅,勾琬紧密,风格亲切自然。
9.《散文创作谈》是一篇文艺专论,运用了比较、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比较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行文引人人胜而且有文采。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在论述时,观点与材料联系紧密,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十则》相当口语化,通俗生动,还运用了比喻、对偶、反法等修辞手法。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采取了归纳、演绎、对比等论证方法,运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辞手法。
  13.《谏太宗十思疏》是议论文中的奏疏,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14.《朋党论》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5.《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的议论文,也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具有柔中寓刚的风格。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论气节》: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咬文嚼字》: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散文创作谈》: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谈<水洗>的人物和结构》: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论语十则》: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党论》:欧阳修,号醉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作者分类。
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北来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属思想家的作者有:邓小平、鲁迅、孟子、孔子。
 
3.体裁归类:
  属奏疏文体的文章:《谏太宗十恩疏》,《朋党论》。
  属文艺专论的议论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创作谈》。
  属讲话稿的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论气节》(演讲稿)。
 
4.论证方法归类:
  以反驳论点为主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司马谏议书》。
  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
  主要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文章:(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科学的春天》,《论气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咬文嚼字》,《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同时运用比较、演绎、归纳三种论证方法的文章:《科学的春天》,《散文创作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本课的对比论证方法。
  1.中心论点
  在这篇文章中邓小平同志主要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必须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
  2.对比论证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具体的例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又如:‘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作者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对比,指出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惨重的后果,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观点的正确。
  又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在以上几段文字中,文章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相对比,假设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带来惨重的后果,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阐明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论点。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本文是一篇社论。在学习中,除了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中心论点进行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1.中心论点
  文章从阐释江泽民同志关于发扬创业精神的一段话人手,全面分析了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注意,画黑线的话语)并指出了这段话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江泽民同志所归纳的64个字,全面概括了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我们要很好地领会和贯彻。”
  2.完全归纳论证法
  完全归纳论证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常有两种类型: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一般说来,在写作中,由于不可能或不必要举尽所有的个别性事例,人们经常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即通过部分个别性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而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全部个别性事例达到一般结论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创业精神的64个字的总体评价,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对这64个字从八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结论便是这八个方面的内涵与共性的全面概括,即一般性结论恰好是从全部个别性事例中得出的,这是运用完全归纳法的典型范例。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l)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
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l)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识记鲁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认知本文所应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富于强烈的讽刺力量;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
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
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
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周培源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识记周培源在历史L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认识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段落,要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认识文中所采用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要明确这些论据分别又证明了什么论点;认知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本文较为突出,要明确第二、三、五自然段的开头以设问句引出论述的内容和观点的意义。
 
  《咬文嚼字》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主要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本文在阐述论证时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在课文中,往往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文学实例,使文章言之有据,生动隽永。
  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实例。其优点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例如,第5自然段先说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再举出《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得索然无味的例子。第4自然先说更动了文字,同时就变动了思想情感的观点,再举出韩愈修改贾岛诗句的典故。第5自然段,先说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烟”字的例子,接着先说科学的文字多用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要顾及到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下小四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作为例子。
 
  《散文创作谈》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本文围绕创作这一专题,精辟、生动并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散文的特点与界限、中国散文的深厚历史传统和发展散文旋涡状的现实需要、如何搞好散文三个相关的课题。全文的重点是如何写散文,其中心论点是: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质。本文的观点对提高散文创作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论证方法较为多样,修辞手法也丰富多样,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把握。
  1.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法。运用类比论证的例子有:用线、珍珠、巧手者合一才能穿成珠串来比喻思想、生活知识、语言运用对写好散文的重要性;用笋尖笋身、菜心菜梗比喻选材的重要性。
  (2)对比论证法。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有:第20自然段用“就像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反面证明了节骨眼上的语言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3)归纳论证法。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例子。如第6段先说出“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再列举了庄周、苟况、李斯、韩非、贾谊、司马迁、王充、诸葛亮、唐宋八大家、鲁迅等大量事实。
  (4)演绎论证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只是省略了大前提。大前提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散文应该更加繁荣发展”。小前提是:“我们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推出结论:“散文创作的风气自然应该是十分蓬勃才好。”
  2.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最主要的是比喻。明喻满篇皆是,暗喻运用得十分巧妙,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把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引人人胜。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盾所处的时代背景,茅盾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时要记住文中的主要论据,和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本文成功之处;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水浒》结构上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学习本文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心论点
  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结构上的特征是: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从而得出结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最值得学习。
  2.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这是归纳论证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举例论证的意思。例如:文章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描写上的两个特点;以林冲、杨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结构的特点。
 
  《论语十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对本文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进行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儒家倡导“好学”,孔子这十则语录都与好学相关。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掌握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会大有帮助。
  1.中心论点
  这十则语录的核心都有一个“学”字,这里的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具体分析起来:
  (1)孔子把“好学”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需要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主张具有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还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是要以学为乐,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三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活思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修辞手法
  这十则语录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反洁等修辞手法。排比句如“学而时习之”一则。对偶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喻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诘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3.这十则语录,往往还是考试的命题作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张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魏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魏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本奏疏,属议论文体。魏征进呈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行“十思”。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聚德义。构成这一论点的内逻辑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方能“积其德义”;只有“积其德义”,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垂拱而治”。这些观点,见识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故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修辞手法的运用。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例如用木茂固本与流长浚源,比喻国泰须积德;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君王必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些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类型。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与列举。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积而思国之安。”“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而列举“十思”内容的句子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则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内容列举的。
  (3)对偶:文中的对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对偶的类型有。语意反复的强调,如;“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语意的相反相成,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善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朋党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欧阳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落中体现的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澄清
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从而达到维护、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复习中,要注意几个段落的具体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作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伪”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同道”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
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3)对比论证方法。(4)排比、对偶、设问。(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例二:
阅读《朋党论》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此题为2000年4月的考题):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3)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司马谏议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步骤及其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辨风格。
  本文作为书信,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文章在论述时大致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即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一个有力的角度。
  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2.论辩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柔中寓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爽直地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称自己毫无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力争“大有为”的决心,并反衬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和因循守旧。这种柔中离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第三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说明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l)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法。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
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6)数据说明法。
  (7)例证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用烧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说明统等方法如何应用的道理。又如《桥的运动》举出车行、风雨、气温、浪打、地震等引起桥变形的例子说明在外因作用下桥的运动。
  (8)引用说明法,如《白丝翎羽丹砂顶》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生活特征时,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菊花》说明菊花的悠久历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及诗词、小说等。
 
  二、说明文单元考核的知识要点
1.基本知识要点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将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科技说明文。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层层推导、条分缕析”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说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帧,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又属于科学小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3.《桥的运动》,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来看,属科技说明文。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说明方法。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本文属非文艺性说明文。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运用了举例、图表等说明方法。
  5.《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6.《白丝翎羽丹砂顶》,作者贾祖湾,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全文采用“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
  7.《菊花》,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总体上采用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说明内容。文中多用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资料。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细菌在人体内寄食的情况。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把说明对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核物理学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桥的运动》:茅以升,桥梁专家。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华罗庚,数学家。
  《苏州园林》: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湾,科普作家。
  《菊花》:杨宪益,翻译家。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体裁归类
  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属于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苏州园林》。
  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有:《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3.结构方式归类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了“总一分”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总”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白丝翎羽丹砂顶》。采用了“并列”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主要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的采用,各课文如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定义、举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诠释。
  《桥的运动》:定义、列举、比喻、引用。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定义、举例、图表。
  《苏州园林》:比较、比喻。
  《白丝翎羽丹砂顶》:引用。
  《菊花》:引用。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拟人。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钱学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钱学森自赴美留学后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学科体系;识记本文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知本文“总一分一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本文综合运用了定义、诠释、举例三种说明方法的含义。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宏观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构成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后,着重说明了基础科学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说明的中心
  作者在宏观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与基本体系之后,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一再强调基础学科尤其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即物理与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文章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是“总一分一总”整体结构方式。首先概说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再由基础学科推进到“最基础”的学科。进而,作者又展
开分述,对一般基础学科分门别类地逐一解说,突出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最后,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作者又用归纳法勾画出以根本的基础学科为支柱的现代科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全文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自然科学学科图
  工程结构
  电力技术
  工程技术学科  电子技术
  农业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
  天文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地学
  生物学
  基础学科  化学
  其他分支学科
  物理
  根本基础学科
  数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
 
  《苏州园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叶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是以展示苏州园林之美为中心,采取先总说后分述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
用的比较、比喻两种说明方法。园林,是一种建筑综合艺术体。它不仅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州园林,久负盛名,是我国江南园林艺术风格和成就的代表。本文就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观的说明文。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对本文的说明中心和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1.说明中心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色,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比较说明方法:如说我国的建筑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则努力避免对称;说北京的园林多用彩绘,苏州园林则多用淡灰色等,就是比较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方法:说建筑是图案画,园林是美术画,说苏州园林没有宝塔式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等,就采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白丝翎羽丹砂顶》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贾祖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说明法的意义,并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禽丹顶鹤的说明文。文章对丹顶鹤的优美特征及其观赏价值作了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保护这种珍禽是一件重要工作。在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应用下例重要内容:
  1.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采用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优美的体态和为人喜爱的生理特征,并解释其体态、生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着重说明丹顶鹤是一种珍禽。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8自然段,介绍我国养鹤、驯鹤的悠久历史,说明丹顶鹤是历代人们所珍爱的珍禽。
  第三部分,包括第9、10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及其日趋减少的原因,提出保护丹顶鹤是一件重要工作。
  2.说明方法
  本文大量采用了引用说明法,文中所引古代诗文、图画等资料,丰富多采,使用恰当得体。它们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强调、充实说明的内容,或增强说明的形象性、趣味性,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增强文章知识性的同时,又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引用唐人的诗句作为文章的标题,醒目形象,引述《左传》记载讲我国养鹤的悠久历史,令人信服。引用《花镜》中关于鹤产卵、护卵的描述,情景生动,趣味横生。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著名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从延年益寿观念到人格气节象征观念。(2)一是由于陶渊明非常爱菊,(2)是陶渊明与菊花都有骨气。(3)人的骨气是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中显现出来,菊花的骨气是在与肃杀秋霜的抗争中显现出来,两者异质而同构,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风亮节。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高士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高士其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理解文章开头讲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简要说明这个铺垫的作用;认知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说明的特点;辩识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有关细菌知识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说明了寄生在体内的众多细菌的种类、特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学习时应注意把好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1.写作特色
  (1)文章的开头由讲述《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引出,使文章显得幽默活泼,风趣可掬,从而为全文奠定了富有趣味的基调,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使说明过程波澜迭起,饶有风趣,读来引人人胜。
  2.修辞方法
  文章多用生动的比喻,如将细菌比作“食客”,把人体比作“游行大饭店”,又将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分别比作“切菜间”、“厨房”、“小食堂”、“大食堂”等,这类比喻,将科学术语化为形象事物,较易被人理解。
  文章还经常采用拟人手法。将细菌人格化,如“涂脂擦粉”、“大腹便便”、“挤眉弄眼”、“拍手踏足”、“安分守己”、“捣墙毁壁”等用于描写人类外貌、动作乃至性格的词语的运用,使细菌的形状、特性变得异常生动、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们这一所细菌大饭店,一开前门使是切菜间,壁上有自来水,长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市道,直达厨房。厨房是一支大油锅,可以收缩;里面自然发生一种强烈的酸汁,一种神秘的酵汁。厨房的后面,先有小食堂,后有大食堂,曲曲弯弯,千回百转。小食堂备有咖喱似的黄汁,以及其它油呀醋呀,一应俱全。大食堂的设备,较为粗简,然而客座极多,可容无数万细菌,一出后门,直通马桶。
  (1)这段文字说明的是什么?
  (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这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4)这里把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各比喻作什么?
  (5)“自来水”、“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南道”的比喻意义各是什么?
  (6)这段文字中的比喻手法有哪些特点?
  (7)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本文是一篇怎样的说明文?
  参考答案:(1)整个人体是细菌的大饭店。(2)比喻说明方法。(3)按照空间顺序。(4)口腔比喻为切菜间,胃比喻为厨房,小肠比喻为小食堂,大肠比喻为大食堂。(5)自来水比喻唾液,粉
红色活动的地板比喻舌头,南道比喻食管。(6)一是全面系统,二是十分贴切,三是形象生动。(7)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
 
第四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
  《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
  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地
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我与地坛》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史铁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掌握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了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本文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学习时应把握好本文的重点内容。
  1.中心思想
  文章述说母亲对作者的无限母爱,表达自己对自身经历和人生命运的种种感受,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2.写作特色
  (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
  (2)心理描写。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
  (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4)运用象征手法。意在言外,使文章像诗一样寓意无穷。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又例如在第三节也使用了象征手法,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3)文章的第三部分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这部分将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进行排比铺陈,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类比使人浮想联翩,物象层出,象征使联想升华,寓意含蓄,所有这些都使这部分文章像诗一样优美含蓄。
  3.以下的一些题目可以帮助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A.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1)这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2)描述这情景是为表现什么?
  (3)这里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这段文字的排比有何特点?
  (2)用各种事物来类比四季,有何象征寓意?
  (3)这里所运用的排比、类比、象征各有什么作用?
C.(2000.4.自学考试试题)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想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请回答:
  (1)“蜂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蚂蚁……”和“瓢虫—…•”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l)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这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3)象征着“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这题考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及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史记》的体例;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本文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归纳廉颇和满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理解本文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
  1.这是篇人物传记。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商相如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2.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善于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因为作者在刻画廉蔺这两个主要人物时,运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对话,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相如与赵王关于“予不予壁”的对话解决了赵王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些对话还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相如在秦廷的对话,根据不同的情境与氛围,语气也各异,;有时语气和蔼、谦恭礼让,有时直言相斥、雄辩折人,有时分析利害、有理有据,有时又怒气冲天、咄咄逼人。这些对话充分显示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谋、
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廉颇卤莽直爽、勇于认错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3.完壁归赵。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赵王悉召群臣议。
 
  《毛颖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理解文中的疑难词语;概要说明本文寓言性传记文特征;认知本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结合有关段落予以具体说明;识别文中明显具有双关意义的语句,说明其双关意义;认知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
  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作为传记,文章记叙了毛颖的祖先、出生、才能、性格和仕途经历。但由于毛颖是毛笔的拟人化,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是毛笔的生产经过、制作方法、社会功用和使用特点的形象化展现。同时,由于作者在拟人化的基础上,又采用了语意双关的象征性笔法,使这篇传记有了寓言性,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隐隐地体现了文人士子“南柯梦”式的仕途遭际,嘲讽了统治者的“少恩”,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慨。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写作特色:
  (1)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毛颖的先祖、它的被俘人宫、受封任用、才能品性以及它晚年的冷遇,赋予它以人的身世和仕途命运,使它具有人的才能、行为、性格和心态。将毛笔人格化,将其拟化为人,自始至终采用为人作传的规格、方式、笔法和语言来为毛笔立传。这就使本文该是一篇诠释性的说明文,变成了一篇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物传记,从而达到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2)运用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手法。这些语意双关、象征寄托方法的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作者写毛颖的生平,始终相关着毛笔和文人两个方面,也就是将人与物一笔双写,文章处处看似写毛颖其人,却又处处无不是在写毛笔。例如,说毛笔的制作是“取其髦”、“拔其豪”、“聚其族”、“加束缚”、“赐汤沐”,显然对应着统治者对文人士子的选拔、集中、控制和礼遇;说毛笔的功能和特点是“无不纂录”、通于当代之务”、“善随人见”、“一随其人”,显然关联着文人士子的社会作用和某些习性;说毛颖“日见亲宠任事”、“累拜中书令”、“与上益押”、“日夜常侍”,显然象征着那些得志士子的腾达受宠。说毛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显然寄托着作者对文人士子一生遭际的感慨。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2)能匿光使物。
(3)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寓言二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柳宗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同语;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掌握《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认识《蝜蝂传》的两部分之间的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关系的两个主要对应点;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
  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二者的共同主题是讽刺那些喜好功名利禄、贪得无厌者,并揭示他们可耻下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
《蝜蝂传》通过描述蝜蝂好负物、喜爬高以至累死摔死的习性,讽刺腐败官吏对高官厚禄的贪欲,嘲笑他们的见识与小爬虫一般低下,并指出他们最终难免自取灭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从
以下两方面重点把握好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2)《蝜蝂传》的两个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简练而精警。
  这两则寓言小品,虽然一则是虚拟人物故事,一则是实写昆虫习性,但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思想,即讽刺贪图名利者终将自取灭亡;两者的具体表现手法虽有较大差异,但在总体上都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基本表现手法。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A.水之氓咸善游
B.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C.中济,船破,皆游。
 
  《柳敬亭说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岱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的主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认知文中运用的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认知文中的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
  1.这是篇写人散文。文章通过对柳敬亭外貌、神态、动作、细节以及说书场面的描写,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他高超的说书技艺。学习时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写作特色进行:
  (1)第一段中动用欲扬先抑、铺垫对村烘托等手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时,文章先写柳敬亭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再写他说书时却神采飞扬;运用铺垫手法,写柳敬亭说书的价钱很高,即使早早下定金还常常不得空;将柳敬亭与当时红极一时、风流妍美的名歌妓王月生相提并论,则运用的是对照反托的手法。这些叙述,为下文渲染柳敬亭说书的技艺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2)文章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前后照应,两者为写柳敬亭的外貌与说书技艺,使前后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了咀嚼不尽的意味。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对柳敬亭说书的场面描写异常精彩:“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人情人理,人筋人骨”是对柳敬亭说书时的动作、声音的正面描写;“主人必屏息而坐,侧耳听之”则是对观众反应的侧面描写。
  (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声如巨钟”用来比喻柳敬亭说书的声音,“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则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柳敬亭说书的艺术效果。
  2.对于字词的掌握,如以下的题目
1.南京柳麻子,黧黑。
2.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3.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狱中杂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方苞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别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
  1.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大量确凿事实,揭露了清代监狱种种黑暗的内幕,反映了清代封建体制下司法部门的极端腐朽。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本文写作特色主要有两点,一为选择确凿、典型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二为运用朴实、简练的语言来描绘人物性格特征。
  (1)本文记事,全用确凿、典型的事例,有极强的说服力。这些事例,或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作者耳闻目睹,真实、具体、可信。运用这些典型事例说明问题,对于揭露清代监狱的黑暗内幕,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性格时语言朴实、简练,作者运用平易的笔触,准确而细致地叙述了大量事实真相,语言十分朴实、简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清代狱中种种腐败现象。如写杀人犯郭四的神态,“意色扬扬,若自矜诩”显露出其有恃无恐的心理。又如对山阴李姓的描绘,居狱外“漠然无所事”出狱反而“怅然”。
  2.要结合一些例题,灵活地掌握上述所说的课文的知识点。如:
A.(2000.10.自考试题)阅读《狱中杂记》中的一段文字:
  凡死刑狱上,行刑无俟于门外,使其党人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支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变馨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
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瘤疾。
  请回答: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从这段文字来看,《狱中杂记》的即使有什么特色?
 
 
  B.解释加点的字
1.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2.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日:“此疫作也。”
3.余叩所以。
 
第五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恩《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6.《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沁园春•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
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春江花月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
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
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
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借事抒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功绩和为人;这两句借事抒情,包含着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借事抒情。
  《枫桥夜泊》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心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声有色,远近相接,层次分明。而画中的主体则是漂泊异乡、黯然失魂的诗人。
 
  《游子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孟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通过描绘典型事例,运用比喻象征,礼赞了温煦深挚的母爱。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巧妙完美,耐人寻味。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晖”喻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母爱深厚,子女也难相答母容干万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下列作品中,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有
  A.《游子吟》B.《出塞》
  C.《江南春》D.《春江花月夜)}
  E.《迢迢牵牛星》
2.下列标题属于词牌的有
  A.《游子吟》B.《虞美人》
  C.《出塞》D.沁园春》
  E.《望海潮》
  此题考查的是对体载的掌握。
 
  《乌衣巷》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凭吊金陵古迹乌衣巷,描绘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感叹沧海桑田,暗示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豪门大族不可能永享富贵的情景。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寓情于景。诗人咏怀古迹,通过自然景物(野草、斜阳、燕子)的描写,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感叹,却没有发一句议论。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诗的前四句与送别有什么关联?
  (2)全诗分为几层?从送别的意义上看,各自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以草的枯荣,象征人间的离合,坚信别离必有再聚时,也以春草再生鼓励离人坚韧不拔。(2)前六句为一层,借春草安慰离人,鼓励离人;后二句为一层,点明送别。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层次划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江南春》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描绘江南春景,寄寓历史感慨。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把握抒情方法,这是因为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两句专写烟雨中的南朝佛寺。南朝广建佛寺。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掩映在花丛烟雨之中,成为江南一景,而今却所存无几。诗人借佛寺关系历史发展,得出如下结论:信佛决不会带来长治久安。
 
  《夜雨寄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绝句。诗人滞留巴蜀地区,收到妻子的来信,以此诗作答,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构思巧妙,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将眼前与将来、实景与想象融合为一,展现自己与亲人悲欢离合的情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两次写“巴山夜雨”,前一次以秋雨萧瑟之景来渲染长夜难眠的离愁别恨;后一次则通过设想未来,表现出诗人切盼回到妻子身边的愿望。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本诗,简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诗中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2)诗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答案:(1)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
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2)时间:分离的现在与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
山与夫妻团聚的长安。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的意境。
 
  《虞美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达汴京,受封“违命侯”。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用这首词,追怀故国,思念往昔,抒发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词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此词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将愁思比作满江春水,奔流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词人身陷“小楼”不得自由,而又怀念故国的满腔愁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寓意是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囚禁生活与春花秋
月无缘,表示痛不欲生的绝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阶下国的内的哀愁。本题旨在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
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
1.(2000.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
  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10.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
  A.柳永  B.苏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
3.(2001.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
  A.父亲B.哥哥
  C.儿子D.弟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中,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此词抒情时主要通过叙述人的举止情态抒情,将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主人公的形象。外在情态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表明词人抑郁苦闷,百无聊赖,满腹忧伤,不能抑止。内心活动用“闻说”、“也拟”、“只恐”等句来表达,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诗人再也兴不起游玩的兴趣。
  请看以下的试题: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义是什么?
  (2)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1)春光依旧,而丈夫故去,自己流离失所。(2)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含义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书愤》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早岁的壮志豪情和前线的斗争生活作映衬,抒发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诗的前四句为借景抒情。回顾年轻时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样简单,以为凭着豪情壮志和坚定如山的气慨,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复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复杂难测,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结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斥责,二是盼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达到九州一统的目的。
  本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两种表现手法。
  (1)今昔对比,古今观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历史的观照,突出了主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善用典故。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斥责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的愿望。
  请看下面的考题: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书的“愤”有哪些方面?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什么?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气氛。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试题)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的名句是(  )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答案:这一题考诗词背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叠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以下内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现在上片,用多种景物的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感情。
  2.表现手法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暂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请看下面的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把吴钩看了,栏于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比拟、比喻、象征(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题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尽西风、季鹰归未
  C.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题目考查考生对诗词原文的背诵以及理解。
3.(2001.10,自考题目)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有(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体说鲸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参考答案:此题是考察对课文的熟悉。在诗中的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确答案为CDE。
 
 
  第六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作文部分的复习与准备
  在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作文要占40分,即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作文实际情况的好坏,对考试的成绩影响极大。这里,着重谈一谈作文考试,这是课文中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这里我们侧重于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加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第一部分: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下面,我有针对性地给考生谈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审好题
  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一般说来,议论文题目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另外,是中心论点以联合词组为题,这就要求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第二种,对那些蕴含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题目,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如《议“根深才能叶茂”》是一个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根深和叶茂的关系,不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根深才能叶茂”这个比喻,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喻意义,指出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真正符合题目的要求。
  第二类是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有的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题目。这类试题在历届自学考试中用得比较多。对看材料作文的试题,一定要
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著,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曰:何不洒扫以待室!”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不少材料是有比喻或类比意义的,面对这些材料,一方面要挖掘它的隐喻意义,另一方面要引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能紧扣题旨,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二、确立论点,开好头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点应该在开头就提出来,因为这样就能达到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效果,为后边的论述创造方便条件,尤其是考试作文,一篇议论文的字数不多,应尽快地摆出论点,使文章中心明确,所以,一般都把论点置于文章的开头。
  在议论文中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着重介绍几种比较容易的方法。
  1.开门见山。如“治学的态度应该持恒专一,只要有换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方法简洁明了,最易学会。
  2.设问作答。如“做学问是一件艰苦的事,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怎样的治学态度呢?是半途而废、换而舍之,还是坚韧不拔、契而不舍?这是决定他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这种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人思索,不等找到答案,论点自然道出,更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3.引用人题。如“读过《歌德巴赫猜想》一文的人,都会被陈景润的治学态度所感动,他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度过了多少个冬夏与春秋,演算了整整几麻袋的草稿,终于产生了辉煌的‘陈氏定理’。他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引用有关材料并合乎情理地导出论点的方法,在材料作文中用得较多。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引用材料不能太长,引用的内容要与题旨紧紧相关,而且能够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论点。
  4解题溯源。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刻一阵子就丢开,虽然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这一十分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应抱坚持不懈、精诚专一的态度。”这是一篇以《“契而不舍”小议》为题的议论文的开头。它先提出题目的来源,并解释题意,然后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往往在有出处的题目上。在解题溯源时,解释要简洁,引用要恰当,解题溯源的目的是为了提出论点。
  三、选好材,进行具体的分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论据。对议论的题目进行过一番审视,并在基本确立论点后,下面的工作就是选择材料展开具体论证,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有一自学考试的考题,提供的是这样一个材料:
  廖承志同志逝世后,他的孩子写一篇悼念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1979年5月,爸爸率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我们知道他掌握着一部分名额,都很想去。有一天吃饭时,大家就故意议论起这件事。开始,爸爸不表态,最后终于说话了,可是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他说“这是出国访问,小孩子怎么能去。”我们是没希望了,我们想,大姑姑(即廖梦醒)还有可能去,因为她在日本长大,那里有很多朋友,爸爸又只有这么一个同胞姐姐,她还是符合条件的。但是,爸爸仍然不同意,他反复对大姑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愿意为中日友好作贡献,可是,这次我是团长,不能照顾自己的亲属,以后还会有机会的。”友好之船回国以后,社会上有许多传闻,说爸爸不但带了子女,还带了孙子、阿姨。我们都觉得冤枉,爸爸却—笑了之。
  一些考生不仔细分析材料,就在抨击腐败、批评开后门拉关系上大做文章。从广义上讲,这也是可以的,但扣题并不紧,材料的原义抓得也不准。这段材料按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写三个情节。实际上也就是表现了廖承志同志高贵品德和精神的三层内容,概括地说就是:(1)不循私;(2)顾全大局;(3)胸怀宽广。这三层意思归纳成一点: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因此,文章题目可拟为《心底无私天地宽》、《从“一笑了之”谈起》、《革命家的宽广胸襟》等等。具体来说,可将材料的三层意思逐段加以论述。形成一种纵深式结构,范围越来越广(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思想境界的揭示也越来越深。
  在议论文的考试中,常常见到两种不讲究选择材料的倾向:一种是材料的堆积,就是不对论点多加思考,引了一大堆材料,这样写的结果,全文很可能就是杂乱的一大堆文字,不知文章重点议论什么,用什么来进行论证,如何论证,等等。一句话,就是缺少分析。第二种倾向是没有材料,只有简单化的结论和笼统的断语。例如,一些考生碰到写正面肯定或褒奖性的论题,就喜欢用这样的语言:“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吗?”这是简单化、公式化的标语口号式写法,如果前面不作具体的论证分析,只是举一两个实例或引用一两名言,那么,这样的文章谈不上是什么议论文。重要的是对材料进锋积具体的分析和较细致的阐述,也就是巧妙而严密地揭示论点与论据、观点与材料、论点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论述的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使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这自然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两种:
  1.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议论文不仅要通过概念(观点、论点)判断(立论、结论)的形式,更需要通过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四周的现实与揭示客观的真理。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议论来说,也可以称为三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而得出的这两个对象在其它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2.例证与反证法。
  例证就是举例证明。例证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个别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论证某一论点。运用之妙正如古人所说“熟事虚用,僻事实用”,意思是说,人们熟悉的事例要简单笼统一点,而别人比较生疏的事例却要具体一点。反证就是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它的荒谬无理,从而间接地证明正面所立的论点的正确性。从手法上说,反证法有两种:直接指出反面假设的错误
和间接归纳出反面假设的荒谬性。
  三、安排好结构
  论说文的结构安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常说的文无定法。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常见的结构方式:
1.提出论点
2.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3.用实例进行正反论证(最好是3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的事例;事例要涵盖古今中外)
  4.收束全文。
  第二部分: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是记人记事的文章体裁,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笔触,将现实生活中充满情趣、意蕴或美感的人物、事件、环境和景物,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和体验到那种生动的形象、高尚的精神和,冶人的乐趣。记叙文主要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方法,描绘那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件和悦目的景色。它是常用文体中的又一个大类。自学考试中出过的类似作文题,考的都是这种记叙能力。
  一般来说,记叙文中需要写清楚四个内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因、经过、结果、背景等等,其中又自然地要求穿插与人和事有关的动作、言语(对话)、心理活动和景物等的叙述与描绘。除了这些基本因素的要求外,要写好记叙文,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人物要写活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物的。要写好人物,关键是要将人物写活。所谓写活,就是将人物写成有血有肉、有活力有生命的形象,即写成有言语、有行动(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有细节、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要写活人物,具体来说,有这么四种常用方法与技巧:
I.要“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描绘一副美丽的面孔的不一样,“美丽地描绘”也就是要描绘出各个人的特色,用审美的笔调来描写,而不在于对象本身美不美。
2.重点写“怎么做,’。要使人物“活”起来,自然是写动态较好,所以,行动描写就很重要。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这里的“怎么做”,就是我们应着重关注的,实际上就是多写人物的行动。
3.动与静的结合。要使人物“活”起来,除了写外部的能看得见的动作以外,写人物心理的活动,即外表静、内在动的形态,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人们内在很激动、很有思想,但外部却难以表现,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了。
4.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因此,描写人物只需用一、两个细节,即可使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二、事件要写具体
  记叙文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叙事,即写事件、讲故事。事件和故事都是由人引发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构成),写好人物是基础,这点,前文已述。当然,叙事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事件要写具体是总的原则,细分一下,写好事件,应具备四个条件:
  1.过程要叙述完整。记叙文中的事件,一般都要求有完整性,即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有时虽有某部分的省略,但不能影响全局,给人造成疑惑)。
  2.要写出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令人生厌;生动曲折引人入胜。这些道理体现在记叙文中,主要就是要求将事件安排得有波有折。要写出曲折,从技巧上说,就是巧妙地运用好“突转”、“发现”和“悬念”等手段。
  3.倾注感情写出意蕴。当然,记叙文不是诗歌和抒情散文,一般不直接抒情,主要是“即事以寓情”。深含情感的事情,生活中常常发生,只要我们多多留心,将那段掀起过你感情波澜的事情印入心田里,流露在笔端下,那同样也会打动读者的心灵。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不完全归纳法  B.比较法
  C.完全归纳法  D.演绎法
2.《论气节》一文的文体是(  )
  A.杂文  B.讲演稿
  C.社论  D.文艺评论
3.《论语》一书的编撰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孔子的弟子  D.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先提出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然后指出这种主张的荒谬,进而阐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这里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  B.类比法
  C.立论  D.驳论
5.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文的是(  )
  A.《咬文嚼字》  B.《朋党论》
  C.《答司马谏议书》 D.《谏太宗十思疏》
6.下列诗句中,含有作为历史兴衰变化见证的是(  )
  A.朱雀桥边野草花  B.乌衣巷口夕阳斜
  C.旧时王谢堂前燕  D.飞人寻常百姓家
7.长篇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
  A.老舍  B.茅盾
  C.叶圣陶  D.巴金
8.下列见于《白丝翎羽丹砂顶》中的引文,作者指出不合事实的是(  )
  A.鹤“栖于陆,故足高而尾雕”
  B.“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C.“食于水,故其喙长”
  D.鹤“见人数窥其卵,即啄破而弃之”
9.记载汉代宫中有饮菊花酒习惯的古籍是(  )
  A.《风俗通义》B.《西京杂记》
  C.《东京梦华录》D.《范村菊谱》
10.下列作品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  )
  A.《苏州园林》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C.《桥的运动》  D.《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11.《箱子岩》中描写的风土人情属于(  )
  A.浙东  B.闽南
  C.湘西  D.湘北
12.《都江堰》中说:“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是指李冰的精神,即为()
  A.善于总结治水  B.为人智慧、仁慈、透明
  C.生生死死为人民造福  D.政治家应钻研技术
13.《拣麦穗》一文开头和结尾,对文章主体部分的作用是
  A.烘托  B.铺垫
  C.映衬  D.类比
14.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
  A.《毛颖传》  B.《狱中杂记》
  C.《哀溺文序》  D.《蝜蝂传)
15.《陶庵梦忆序》一文的作者是(  )
  A.柳宗元 B.韩愈
  C.张岱  D.方苞
16.《都江堰》下列句子中,用了与其他三句不同修辞方法的是(  )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里、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
  C.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D.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
17.《我与地坛》中以乐器对应四季,夏天则是(  )
  A.小号  B.定音鼓
  C.圆号和长笛  D.大提琴
18.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
  A.柳宗元B.欧阳修
  C.韩愈D.王安石
19.《毛颖传》为毛颖立传,所暗示的对象是()
  A.封建官吏  B.普通百姓
  C.皇帝  D.文人士子
20.方苞生活的时代是(  )
  A.元代  B.明代
  C.宋代  D.清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符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意思的有(  )
  A.《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B.对于林冲,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
  C.杨志因为失陷花石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
  D.林冲刺配沧州,在野猪林内被鲁达救下
  E.《水洗》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22.《追悼志摩》中引用了志摩的诗抒情写意,下列说明符合文意的有(  )
  A.“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表示一生来去匆匆
  B.“我攀登了万切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表示一生对爱的追求
  C.“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表示了一生的挫折、失败和痛苦
  D.“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霞:飞来了,不见了,没了”,表示追求实现理想
  E.“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方向吹”,表示对生活的困惑和人们对他突然死去的茫然。
23.“桥的种种变形,在不同的外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这些外因有(  )
  A.车辆驰过  B.气温骤变
  C.狂风暴雨  D.地震
  E.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
24.下列诗句,具有用上下对比意义来表达诗旨的有(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国田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暨螺会”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比喻  B.对偶
  C.借代  D.比拟
  E.排比
 
三、词语解释题
26.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之先:
27.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莫如纣:
28.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
  蠕动:
29.槛楼的衣衫
  槛搂:
30.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质其首:
四、简答题
3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那据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回答:
  (l)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词中哪些地方通过描绘人物举止神态来抒情?各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清?
  (3)末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早就委身于沟壑。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它从不吝啬对我的帮助。书是我青春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了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1)作者用哪几句话概括了文中的三层意思?
  (2)这段文字节选自柯灵《书的抒情》,对书抒情,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委身于沟壑”是什么意思?
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日:‘不可,江汉以谬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1)孟子在文中斥责了陈相兄弟的什么行为?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2)“江汉以准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用来赞美何人?含义是什么?
  (3)文中的“幽谷”、“乔木”各指什么?“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指谁?
五、作文题
34.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C  6.C  7.C  8.A  9.B  10.A  11.C  12.C  13.B  14.A 15.C  16C  17B  18.C  19.D  20.D
二、多项选择题
21.ADE  22.ABCE  23.ABCDE  24.AE  25.AD
三、词语解释题
26或之先:有人在他前面(超过他)。
27.莫如纣:没有人比得上纣王。
28.蠕动:像蠕虫一样地收缩运动。
29.褴褛:衣服破烂
30.质其首:拿他的头颅作抵押
是、简答题
31.答:(l)在此表达经历国破家亡惨痛遭遇后的李清照,在避难金华之时的孤苦凄凉、愁绪满怀的心情。(2)“日晚倦梳头”,通过外在情态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愁闷抑郁,无情无绪。“欲语泪先流”,说明人物满腹忧伤,不能自已。(3)夸张、拟物。
32.答:(1)“书是我的恩师”,书给我教育。“书是我的良友”书给我帮助。“书是我青春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伴侣”,书给我安慰。(2)拟人。(3)死去。
33.答:(1)背叛师道的行为。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孔子贤弟子对待老师的动人行为作对比。(2)赞美孔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深的学问。(3)“幽谷”喻指许行及其农家学说。“乔木”喻指陈良及其儒家学说。“下乔木而入幽谷者”指陈相、陈辛兄弟俩。
五、作文题
34.作文略

  注:本讲义由“世纪燕园”提供!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