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2003年4月“邓小平理论概论”串讲资料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2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关于邓小平理论
复习要点:
A、 四个产生条件
B、 三个发展阶段
C、 一个理论精髓
D、 九项基本内各
答案:四个产生条件: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与成为时代主体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4)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拨乱反正、改革起步中逐步产生,形成主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理论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的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1982年党的十三大至1992年南方讲话。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沦”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一个理论精髓:(l)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正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这一思想象一条红线贯穿了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3)邓小平和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都是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
九项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基本内容包括:(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5)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理论:(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理论;(7)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9)“一国两制”理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始终抓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清醒地、科学地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解决的新课题。这个课题,苏联没解决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解决好。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5)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社会主义本质
复习要点:A特点4条 B意义2条
A特点:(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主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B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邓小平之前,从马克思到列宁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由许多光辉的论述,但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更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概括。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们看清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和体现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本质要求。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比,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们认清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主体要求以及目的性、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冲破了许多错误和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比如,冲破了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改变了单纯以制度特征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证的统一;克服了静止的看待社会主义的简单化倾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统一。从而为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问题奠定了基础。
(2)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坚定了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心。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高了我们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坚待、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改革中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辟了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和建设,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复习要点:A具体内容 B三条分析
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条分析:(l)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2)“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复习要点:三大纲领
三大纲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复习要点;A目标 B内容 C重点 D意义
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成熟和具体化的。这一台阶式发展战略基本内容有三点:
首先,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
其次,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是在9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最后,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与科学。
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使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将使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将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一条新路:将进一步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复习要点:A内容 B国际原因 C国内原因 D具体措施
试析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犯国家的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机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
(3)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复习要点:4条制度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复习要点:A含义 B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关系?
答案:(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领域里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虽然只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一种基本的分配方式,但它在整个社会分配体制中的地位,是由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必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劳动人民在经济生活中,享有社会主义平等权利,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顺利实现,保证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同。
第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有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多种经营方式也必然要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现阶段,不仅在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中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企业的性质、规模的不同,也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在这些不同的经营方式中,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职能,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存在差别,因此,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允许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受益分配。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统筹兼顾、服从大局的方针。 
第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衡量劳动投入的量,更应衡量劳动投入的质和劳动绩效: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兼顾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才能保护好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服从大局的方针,处理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在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时,既要保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不要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不要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且在企业集体和个人都有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增强国家财政的调控能力,在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时,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利,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宏观整体利益。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复习要点:A主要内容 B意义
试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点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活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10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的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复习要点:A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B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
怎样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答案: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科学的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首先,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首先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通知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制度。其次,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活动的民主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仅需要富裕文明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需要高度民主的政治生活,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再次,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标。民主作为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党的十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表明了我们党为之奋斗矢志不渝的信心和决心。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同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复习要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复习要点: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试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它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立足点。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才能在对外开放中成功的抵御风险和消极、腐朽的东西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益的东西,才能加快壮大和发展自己,才能为独立自主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复习要点:A一国两制的内涵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建成,“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提前祖国统一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核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只有它才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府,不是代表国家的政治实体,对外不能代表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并存,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主体地区。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的部分地区。
(3)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一国两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50年不变。长期不变,一是讲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不变,二是讲香港、澳门、台湾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变。这种不变,既是诺言,又有基本法保障。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串讲笔记 2003年4月“邓小平理论概论”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zl/3553.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2003年4月“邓小平理论概论”串讲资料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5-2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关于邓小平理论
复习要点:
A、 四个产生条件
B、 三个发展阶段
C、 一个理论精髓
D、 九项基本内各
答案:四个产生条件: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与成为时代主体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4)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拨乱反正、改革起步中逐步产生,形成主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理论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的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1982年党的十三大至1992年南方讲话。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沦”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一个理论精髓:(l)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正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这一思想象一条红线贯穿了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3)邓小平和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都是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
九项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基本内容包括:(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5)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理论:(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理论;(7)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9)“一国两制”理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始终抓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清醒地、科学地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解决的新课题。这个课题,苏联没解决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解决好。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5)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社会主义本质
复习要点:A特点4条 B意义2条
A特点:(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主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B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邓小平之前,从马克思到列宁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由许多光辉的论述,但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更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概括。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们看清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和体现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本质要求。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比,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们认清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主体要求以及目的性、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冲破了许多错误和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比如,冲破了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改变了单纯以制度特征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证的统一;克服了静止的看待社会主义的简单化倾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统一。从而为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问题奠定了基础。
(2)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坚定了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心。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高了我们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坚待、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改革中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辟了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和建设,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复习要点:A具体内容 B三条分析
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条分析:(l)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2)“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复习要点:三大纲领
三大纲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复习要点;A目标 B内容 C重点 D意义
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成熟和具体化的。这一台阶式发展战略基本内容有三点:
首先,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
其次,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是在9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最后,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与科学。
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使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将使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将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一条新路:将进一步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复习要点:A内容 B国际原因 C国内原因 D具体措施
试析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犯国家的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机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
(3)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复习要点:4条制度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复习要点:A含义 B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关系?
答案:(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领域里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虽然只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一种基本的分配方式,但它在整个社会分配体制中的地位,是由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必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劳动人民在经济生活中,享有社会主义平等权利,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顺利实现,保证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同。
第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有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多种经营方式也必然要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现阶段,不仅在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中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企业的性质、规模的不同,也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在这些不同的经营方式中,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职能,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存在差别,因此,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允许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受益分配。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统筹兼顾、服从大局的方针。 
第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衡量劳动投入的量,更应衡量劳动投入的质和劳动绩效: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兼顾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才能保护好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服从大局的方针,处理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在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时,既要保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不要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不要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且在企业集体和个人都有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增强国家财政的调控能力,在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时,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利,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宏观整体利益。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复习要点:A主要内容 B意义
试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点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活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10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的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复习要点:A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B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
怎样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答案: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科学的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首先,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首先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通知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制度。其次,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活动的民主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仅需要富裕文明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需要高度民主的政治生活,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再次,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标。民主作为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党的十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表明了我们党为之奋斗矢志不渝的信心和决心。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同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复习要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复习要点: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试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它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立足点。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才能在对外开放中成功的抵御风险和消极、腐朽的东西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益的东西,才能加快壮大和发展自己,才能为独立自主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复习要点:A一国两制的内涵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建成,“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提前祖国统一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核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只有它才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府,不是代表国家的政治实体,对外不能代表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并存,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主体地区。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的部分地区。
(3)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一国两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50年不变。长期不变,一是讲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不变,二是讲香港、澳门、台湾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变。这种不变,既是诺言,又有基本法保障。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