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2018年四川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讲义:第四章

发布日期:2018-09-13 18:52:19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4、 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的价值量。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而是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这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劳动部分,都属于生产性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人们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并没有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要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必须了解价值表现形式的发展。(参见教材)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也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商品—货币)和买(货币—商品)两个过程。货币最初采取的是贵金属条块形式,逐渐产生了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所谓私人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1、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商业起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圈地运动”“羊吃人”)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公共课 2018年四川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讲义:第四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zl_ggk/18047.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2018年四川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讲义:第四章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18-09-13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4、 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的价值量。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而是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这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劳动部分,都属于生产性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人们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并没有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要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必须了解价值表现形式的发展。(参见教材)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也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商品—货币)和买(货币—商品)两个过程。货币最初采取的是贵金属条块形式,逐渐产生了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所谓私人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1、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商业起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圈地运动”“羊吃人”)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