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5(北师大)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P.202)
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历史类 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5(北师大)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