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2020年四川自考训诂学重要知识点二

发布日期:2020-10-26 15:55:13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八、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的总合,就是我国粗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训诂分析题)《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诗诂训传》说:“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说文,肉部》:肴,啖也。可知《毛传》、《郑笺》训肴,就是训啖。《说文,宀部》“宜”训“所安也”,则是根据《诗经,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训诂。可见屋里有饭吃可以有“安”义,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义。这就说明,在作训诂时,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不能脱离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十二、训诂的内容: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1、解释词义:战国时的荀况在《正名篇》中“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荀况所说的“名”,就是今天语言中的词(古代称实词为“名”或“字”。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其实一也。”)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如《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毛传》:“物,毛物也。”又《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如,江淹《别赋》:“若乃秋月如,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中心徘徊。”在这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来说明别离的时间、环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间月下告别,在月光照射下,只见微风摇曳着花枝,露水在叶上滚动。作者用“光阴”二字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状况。“光阴”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一对反义词:光是亮,阴是暗。“光阴往来”是指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来,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衬托出告别时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文学类 2020年四川自考训诂学重要知识点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zl_wxl/24350.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nav

2020年四川自考训诂学重要知识点二

编辑:四川自考网 日期:2020-10-26 阅读:
课程购买

《自考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八、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的总合,就是我国粗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训诂分析题)《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诗诂训传》说:“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说文,肉部》:肴,啖也。可知《毛传》、《郑笺》训肴,就是训啖。《说文,宀部》“宜”训“所安也”,则是根据《诗经,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训诂。可见屋里有饭吃可以有“安”义,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义。这就说明,在作训诂时,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不能脱离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十二、训诂的内容: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1、解释词义:战国时的荀况在《正名篇》中“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荀况所说的“名”,就是今天语言中的词(古代称实词为“名”或“字”。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其实一也。”)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如《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毛传》:“物,毛物也。”又《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如,江淹《别赋》:“若乃秋月如,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中心徘徊。”在这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来说明别离的时间、环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间月下告别,在月光照射下,只见微风摇曳着花枝,露水在叶上滚动。作者用“光阴”二字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状况。“光阴”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一对反义词:光是亮,阴是暗。“光阴往来”是指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来,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衬托出告别时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微信扫一扫,进群领取资料!

    微信咨询老师
  • (扫码加入[四川自考交流群])
    历年真题、复习资料、备考方案》,马上领取!
最新真题、复习资料、模拟试题 | 一键领取 >>
【四川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